[实用新型]卧式液压阀门试验机无效
申请号: | 92220021.1 | 申请日: | 1992-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410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石油管理局油气田建设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1003***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液压 阀门 试验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天然气及化工领域法兰连接的闸阀、截止阀、球阀等阀门的水压试验专用设备。
目前,施工单位通常采用在阀门两端安装法兰封头或盲板的方法作水压试验(见图1),其缺点是劳动强度大,试验效果差,且要消耗法兰、封头和紧固件等试压材料。如果被试验的阀门规格多,试压材料规格繁杂,且费时、效率低。另一种是用人力丝杆压紧一块通用盲板便可试验多种规格的阀门(见图2),其优点是节省材料,只消耗普通橡胶板;阀门与盲板之间使用厚度为8至10毫米的橡胶板为密封垫,不足之处是盲板压紧力不能得到精确控制,劳动强度也大,所试阀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市场上尚无适合野外试验阀门的专用设备。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野外施工、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能精确控制盲板压紧力的卧式液压阀门试验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试验机由液压系统、水压系统、盲板、托阀小车、机架和调节丝杆组成。液压系统的油缸轴线设计呈卧式设置,便于试验阀门时装卸自由。机架上设计一部托阀小车和一个调节丝杆,将盲板设计成“浮动”定位,能上下左右作少量摆动,使盲板与阀门之间密封可靠;油缸将盲板压紧于阀门法兰上,可正确控制盲板压紧力,不会发生过载。在阀门法兰与盲板之间使用普通橡胶板作密封垫,能承受30MPa高压不损伤法兰密封面,且适应多种型式的法兰密封面。通过改变油缸使用的数量及液压系统的油压,从而获得多种压紧力等级,便可对不同规格的阀门进行试验。另外,托阀小车沿机架作纵向移动,调节阀门在试验机内的高度,使阀门与盲板同心;整个机架设计成焊接结构和撬装式底盘,适合野外施工所需;调节丝杆可大幅度调整盲板的间距,以适应不同规格阀门的试验要求。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经使用,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便、性能优越、质量可靠、省时省力省材料等优点,所试阀门合格率达100%,且方便野外施工。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图2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系统和水压系统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由水压系统(1)、操纵台(2)、液压系统(3)、盲板(4)、托阀小车(5)、机架(6)和调节丝杆(7)组成。操纵台(2)集中控制水压系统(1)和液压系统(3)。它装有观察阀门内试验压力的检测压力表。盲板(4)“浮动”定位于能沿机架(6)作纵向移动的横梁上,横梁与机架(6)设计成滚动导向。盲板(4)可以上下左右作少量摆动,使之与阀门间的密封可靠;液压系统(3)的油缸将盲板压紧于阀门法兰上,正确控制盲板压紧力。托阀小车(5)沿机架(6)纵向移动,调节阀门在试验机内的高度,使阀门与盲板(4)同心。机架(6)为焊接结构和撬装式底盘,便于野外施工操作;调节丝杆(7)用于大幅度调整盲板(4)的间距,以适应不同规格阀门的试验要求。
首先吊阀门至托阀小车(5)上,调节好阀门高度及盲板(4)的间距,在盲板(4)与阀门法兰之间装上橡胶板即可操作液压系统(3)和水压系统(1),详见图4,首先根据阀门的公称压力和公称通径用经验公式计算出压紧力等级,然后调整溢流阀(3)及阀(11)、阀(12)确定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和使用油缸的数量,进而确定盲板的压紧力。启动油泵(1)、操纵换向阀(2)使油缸活塞前进,将盲板压紧于阀门法兰上,停止油泵(1),液控单向阀(4)便锁闭液压系统(3),关闭排水阀(6),开启进水阀(7)或(8),启动水泵(5)向阀门一侧注入水压。水压达到规定值便停止水泵(5),关闭进水阀(7)或(8),对阀门进行一侧的稳压试验,稳压时间达到规定值后,开启排水阀(6)和进水阀(7)或(8),排出阀门一侧内水压。重复上述操作,试验阀门另一侧的密封性。最后开启被试验的阀门,作阀体强度试验。最后排出阀内水压,启动油泵(1),操纵换向阀(2),使油缸活塞后退,盲板松开,阀门被吊出试验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石油管理局油气田建设工程公司,未经四川石油管理局油气田建设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00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