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麦联合收割机无效
申请号: | 92224248.8 | 申请日: | 1992-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194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7-13 |
发明(设计)人: | 寇英来;黎时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寇英来 |
主分类号: | A01D41/08 | 分类号: | A01D4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7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联合收割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稻麦联合收割机。
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小麦的收割与脱粒仍然是手工割断禾杆,然后运送到麦场上,用小型电动脱粒机或小型拖拉机(甚至还有用牲畜)拖辊压辗实现脱粒;在水稻产区,依然是手工割断禾杆,再集中起来,在电动打稻机或脚踏式打稻机上脱粒,虽于七十年代初就出现了象日本的康拜因(combine)等大型联合收割机,需大型农用拖拉机牵引。其体积庞大,结构复杂,造价昂贵。该类大型联合收割机仅仅适用于平原地区的大面积条件下的作业,根本不适应在农村多数地区的小块土地上作业,特别是不适应在水稻产区的丘陵地带作业。有人曾成功地设计了农用小型拖拉机牵引的小型联合收割机(如中国专利85108023、苏联专利1020046和1037866),其结构比较简单,造价也不太高,可这些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还存在如下的不足:(1)扶禾装置使部分谷物颗粒击落在田间,气候干燥炎热时此种现象更为严重:(2)须将禾杆割断,由辊筒送向后方,这样就在结构上还比较复杂,动力消耗也大;(3)在谷物穗部脱粒物的清选工序中,没有很好地解决谷糠四处飞扬的问题,影响操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适合我国农村目前耕作条件的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钩针式拨禾器、梳刀、夹紧锥体、横向料斗、刮板式输送器和清选机构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谷物植株在自然生长的疏密状态下,被钩针式拨禾器依次拨入梳刀排队,再由夹紧锥体的夹紧力(也可用其形式的摩擦力)使谷物禾杆有秩序地向下运动,谷物穗部颗粒被梳刀刮掉,并沿梳刀斜坡流入横向料斗,这种结构不会导致谷物颗粒击落飞溅在田间,造成浪费;由于该机是先脱粒,故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收割禾杆,也可以不收割禾杆,这对于农户来说就有很大的自由。若不需割禾杆,一方面可节省劳动力,另一方面禾秆留在田间,深耕将禾杆压在土壤里作为有机肥料,脱粒物清选后,谷糠顺着一弯管沿地面洒落,而不会满天飞扬,影响操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侧视)。
其中:1麦穗 2钩针式拨禾器总成 3梳刀总成 4夹紧锥体总成 5平行四边形割刀仿形装置 6横向料斗 7水平式螺旋推进器总成 8割刀滑靴 9割刀 10刮板式输送器总成 11风机总成 12旋风式清选机构总成
参照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描述。
谷物植株在自然生长的疏密状态下,被 上下数排钩针式拨禾器(2)依次勾入梳刀(3)排队,再由夹紧锥体(4)的夹紧力(也可用其它形式的摩擦力)使谷物禾杆有秩序地向下运动,谷物的穗部(1)就被梳刀(3)刮掉。此时,谷物穗部脱粒物沿梳刀(3)的斜坡流入横向料斗(6)。先经置于横向料斗(6)内的水平式螺旋推进器(7)送至右侧的集料斗,然后经刮板式输送器(10)送至旋风式清选机构(12)进行清选。谷物之糠经弯管沿地面洒落,谷物之颗粒留在粮仓内、定期或不定期打开粮仓的出粮口,将谷物之颗粒装麻袋即可。
割刀滑靴(8)与机架的连接构成平行四边形的铰连,即平行四边形割刀仿形装置(5),割刀滑靴(8)在重力作用下,紧紧贴于地面前滑行,自动调整其高度。因此不论地形如何变化,总是使刮刀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在旋风式清选机构(12)中,鼓风机的出风管道与落料(谷物穗部的脱粒物)管道成切向连接,风吹谷物颗粒及其糠的混合物进入粮仓形成旋涡状态。由于比重的不同,谷物颗粒下沉于粮仓下部,谷糠及叶子的碎片等上浮,经弯管排出粮仓。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传递示意图(俯视)。
其中:13割刀皮带轮 14水平式螺旋推进器皮带轮 15换向齿轮 16夹紧锥体传动齿轮 17分禾器 18伞齿轮 4夹紧锥体 19梳刀 7水平式螺旋推进器总成 10刮板式输送器总成20割刀连杆 21割刀杠杆 2钩针式拨禾器 9割刀总成 22钩针式拨禾器传动总成 23动力分配轴 24拖拉机飞轮皮带轮 11风机总成 25拖拉机变速箱皮带轮
参照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寇英来,未经寇英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42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