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皮椎间盘切割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92227334.0 | 申请日: | 1992-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1473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周义成;陈远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夏惠忠 |
地址: | 43003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椎间盘 切割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属医用手术器械的改进。
椎间盘脱出症是青壮年的一种好发病、多发病,患者常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和正常生活能力,且十分痛苦,传统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有两种,保守治疗(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按保守疗法,大部分患者难以痊愈,而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难度大,痛苦大,创伤大,需全身麻醉,且可出现大血管、神经等损伤,造成了出血、瘫痪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为百分之七十左右,术手可形成斑痕,脊柱不稳,术后复发、腰痛等症。经皮穿刺切割椎间盘,抽吸切割髓核是近来出现的一种治疗椎间盘脱出症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只需局部麻醉,创伤小,痛苦轻,手术时间短,患者是在清醒状态下行细针切割,可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率达百分之九十,然而,问题在于目前使用的用于治疗椎间盘脱出症的经皮椎间盘切割器存在有设备复杂,造价高、操作不便、手术时间仍然较长、出血较多等不足,且只能限于3至4腰椎间盘的经皮切割术。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对现有的经皮椎间盘切割器组件加以改进,以克服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改进的经皮椎间盘切割器组件,包括:定位针(1)、扩张器(2)、套针(3)、环锯(4)、内切割刀(5)、外切割刀(6),以及一个在切割腰5一骶1椎间盘时为钻穿髂骨所需的髂骨钻(13),各组件均由不锈钢制成。定位针(1)由针套(7)和针芯(8)组成,针套(7)为圆管状结构,定位针针芯(8)由圆形钢针构成,它位于针套(7)的腔内,并能在其中移动(抽动)和能从中抽出,针芯(8)的长度与针套(7)的长度相等,扩张器(2)和套针(3)分别由各自的针头和空心针管构成,扩张器(2)的针杆的内腔直径应与定位针针套(7)的外径相配合,扩张器(2)的针杆的长度较定位针针套(7)的长度短、较套针(3)的针杆长度长,扩张器(2)的刺入端为钝头圆形截面状,套针(3)的刺入端为锐头斜面状,这种锐头斜面状刺入端的设计思想是使套针(3)能直接插入脊椎间盘的纤维环内固定,以减少出血和防止移动。
内切割刀(5)和外切割刀(6)均为圆管状结构,内切割刀(5)位于外切割刀(6)的管腔内,内切割刀(5)的外径与外切割刀(6)的管腔内径相配合,外切割刀(6)的管外径与套针(3)的管内径相配合,内切割刀(5)的远端(插入体内的一端)为开通状态,该插入端处的圆形管口壁构成内切割刀的第一内切割刀口(9),内切割刀的第二内切割刀口(10)位于靠近其插入端的管壁上,由一孔状结构构成,该孔前半部分为方形,后部呈半椭圆形,以增加强度,该孔的前缘及左右两边缘为切割刀刃。外切割刀(6)的前端有封闭和开通两种开态,前端为封闭状态的外切割刀适于腰部及腰5-骶1椎间盘的切割,前端为开通状态的外切割刀适用于颈部椎间盘的切割。外切割刀上的外切割刀口(11)由位于其管壁上靠近插入端的长椭圆形小孔构成,该孔的整个周缘为开口的刀刃,外切割刀口(11)与第二内切和刀口的大小相同,位置相互对应(当内、外切割刀完全套合时)。环锯(4)为切割椎间盘外面的纤维环时所用,为圆管状结构,其前端管壁上开有6个齿,其齿顶角为30~40°,管状结构的两端均为开通状,其有齿的一端对纤维环起切割作用,另一端则接至电动吸引器,抽吸切割下的组织碎片,由于该环锯(4)是由套针内插入的,所以其外径应与套针的内径相配合。
为实现腰5-骶1椎间盘的切割,需钻穿髂骨,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钻穿髂骨所需的髂骨钻(13),它由手柄(14)、与手柄相连的圆管状结构的钻杆(15)和由在钻杆前端的管壁上开的数个环状排列的锯形状齿构成的钻头(16)组成,手柄(14)的纵中主轴线部位为圆管状通道,该通道与钻杆(15)的圆管状结构的通道相连续,整个髂骨钻(13)的两端均为开通状态,这种结构便于从钻中取出钻下的碎骨残片,如使用细针,从髂骨钻的手柄端插入其中央通道,将碎骨片从另一端顶出,髂骨钻的外径也应与套针(3)的内径相配合,以便从中插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未经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73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