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合成板无效
申请号: | 92230513.7 | 申请日: | 1992-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9301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4-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世杰 |
主分类号: | E04C2/06 | 分类号: | E04C2/06;E04C2/3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润华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县神***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造 大理石 合成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的面板材料的构造及其与家具的固定连接构造。
传统的人造大理石板是由合成树脂掺入大理石粉或碎石固化成型的板材。缺点是实心板较重,且缺乏韧性。而传统的大理石板与家具框架的固定连接形式是平面卧镶式,缺点是板面与框架结合不紧密,易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造大理石合成板材料的构造方案及板材与框架固定连接构造方案,使合成板体轻且具韧性,使板面与框架能紧密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包括:木质的加强筋和包复加强筋的合成树脂板面,板面合成树脂成形部份的周边,端缘或适当处与加强筋的包复接触形式是呈内倾斜内钩式包复加强筋,在加强筋上或相邻筋条、筋块之间有若干贯穿的灌浇孔,灌浇孔容许合成树脂胶液灌入,且于加强筋另一面溶接一体,与填塞灌浇孔中的合成树脂一体固化包复加强筋。板材底面附有与板材一体的护石木板体,护石木板体与合成板材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在合成树脂成形固化时粘接,或者固化后用胶粘合为一体。合成树脂板的加强筋构造也可以是以燕尾形嵌筋与树脂板上相应的燕尾槽配合形成的。片状的板材底面周边处有若干凸笋,板材外廓的边框内侧有垂直形状凹陷的板材容置槽,容置槽水平边沿上有对应板材凸笋的凹陷孔,板材嵌卧在容置槽中,且凸笋卡固于凹陷孔中与边框结为一体。在板材与边框之间的缝隙中充填有彩色胶。边框可以与板材粘合为一体。在边框与板材也可以通过连接件,例如螺钉连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人造大理石合成板是合成树脂与木质加强筋包复而成,保持了树脂板面的耐磨性、耐温性同时具有木筋的轻质、韧性好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板面与框架固定连接构造可使板面嵌卧框架中时结合更紧密,不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附图所示:
图1是依本实用新型制成洗脸盆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依本实用新型制成洗脸盆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3是依本实用新型制成桌面或建筑用隔板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4是依本实用新型制成厨具体台面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5是依本实用新型制桌面而结合于八角桌框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树脂板固定构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树脂板固定构造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脂树板固定构造用于厨柜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树脂板固定构造使用于会议桌的实施例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树脂板固定构造使用于门板上的实施例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树脂板固定构造使用于八角桌的实施例图。
图12本实用新型人造大理石树脂板固定构造使用于办公桌的实施例图。
图中标号分别表示:
1C.树脂面,2C.木质体,21C.双向倒角缘,22C.灌浇孔,22T.喇叭口,23C.凸撑柱,3C.桌面,31C.┏型外缘,4C.八角框架,41C.┛型撑固缘。
2.树脂板,21.底边,23.凸笋。
2B.组合构件,3.木板体,31.边沿,4.边框,41.内侧缘,44.容置槽,44A.水平边,45.凹陷孔,46.护持耳,5.螺钉,8.彩色球。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具体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图中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洗脸盆的立体及剖面示意图,其中木质体(2C)的上端外缘及中央孔上下端缘各设有双向倒角缘(21C),其中该内外面亦制有贯穿的灌浇孔(22C),该灌浇孔的两端孔缘制成扩张喇叭口(220),而该木质体(2C)外壁面的适当位置各设有数只凸撑柱(23C);制作方式是将木质体(2C)置于胎具上(图中未示),并以数只凸撑柱(23C)将其定位于包覆成形的中央空间位置处,然后将溶液状的人造树脂(1C)浇注模具内,其中人造树脂(1C)借木质体(2C)内外面贯穿的灌浇孔(22C)及孔缘两端扩张式喇叭口(220)的延流口作用而快速填布将木质体(2C)完全包覆于内部中间处,待凝固成型一坚固式的包覆结合构造;其中,溶液状的人造树脂(1C)亦可借由木质体(2C)所设的单向或双向的倒角缘(21C)予留的切角空间而增加各端缘的人造树脂的包覆,凝固成较厚结构,可增加该缘部的强度。
图3、图4表示出本实用新型板材的多种用途,例如作厨具台面和隔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世杰,未经陈世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05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