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无效
申请号: | 92233682.2 | 申请日: | 1992-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879Y | 公开(公告)日: | 1993-11-10 |
发明(设计)人: | 方步林;吴筑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步林;吴筑民 |
主分类号: | F04B21/06 | 分类号: | F04B2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轻工业机械专利代理处 | 代理人: | 王凯音 |
地址: | 31000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泵用无 泄漏 节能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用作泵的进液底阀的阀。
现有的用作泵的进液底阀的阀包含有阀体、阀座和阀板,且阀板上带有导向杆或转动轴。泵启动时,其进液管与液面之间出现压差,阀板被流体托起,阀座孔被打开;如流体压差消失,则阀板靠自重并在导向杆或转动轴控制下回到阀座孔上,阀即关闭。这种阀的缺点是:(1)流体在托起阀板的同时还需克服导向杆或转动轴的重量及其运动阻力,亦即加大了阀的阻力系数。因此,泵的能耗较大。(2)阀板在阀座孔上的密封面位置是恒定不变的,在泵启停时又受到冲击,因此底阀的泄漏是比较普遍。轻者需增加泵的能耗,重者使泵无法启动,只能换底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使它具有耗能少、无泄漏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寿命长之特点。
本实用新型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对现有泵用底阀的结构作了以下的改进:(1)把阀板改为空心球体的阀芯,且该空心球体重度略大于流体的重度,即其比值大于1而小于1.1;(2)把与阀板固接成一体的导向杆同阀芯分离,并将此导向杆设置在阀芯的周围,使它既不影响阀芯的上下运动和自身转动又能使阀芯在闭阀过程中准确地回到阀座孔上。
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包含有一个直立的阀体,阀体底部是带滤网的进口端,顶部是连接泵进液管的出口端,中部是带有阀孔的阀座。阀芯在阀座孔上,它在泵启开时被流体托起。由于空心球体在流体托起时可产生自转并且其表面各部分对称,因此阀芯可以其任一表面贴合到阀座孔上实现阀座孔的闭合。也就是说,阀芯上的任一表面均可作为同阀座孔密封的面,其受损坏的几率大大减小。阀座孔的周围装有直立的导杆。
泵启动后,其进液管内形成真空,阀芯被上吸,这时阀座孔被打开;泵关阀时,阀体进出口端的流体压差消失,阀芯在进液管的液位差和与流体的重度差作用下回落到阀座孔上。底阀的关闭使泵进液管内仍充满着流体,以利于泵在下一次循环中的顺利启动。
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具有以下的优点:(1)在阀芯采用了空心球体的结构之后使其与阀座孔密封的面在使用中可不断变化其位置,同时阀芯的重度略大于流体,以使泵停过程阀芯对阀座孔的冲击力减小。其结果大大地延长了底阀的使用寿命且保证了底阀的无泄漏;(2)阀芯重度比现有的底阀小且它不与导向杆连接,因此流体托起阀芯所作之功比较小,泵的耗能量少。经实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底阀之后,阀的阻力系数由原来的5降为1.5。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作进一步的叙述。附图内容有:
图1是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在关闭状态下的正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空心球体阀芯的剖面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5是泵用无泄漏的节能底阀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图。
本实施例是用作水泵底阀的例子。从图1、图2和图4上看到阀体2的顶部是一个同泵进水管连接的阀体出口端1,底部是带滤网的阀体进口端3,中部是带中心阀孔的阀座4。从图1和图3上看到,位于阀座孔上的阀芯5是一个空心球体。它用金属制成,其表面覆盖了一层胶层51,以降低对空心球体制造精度的要求且增加其密封效果。阀芯5可根据空心球体的材料性质、壁厚和体积大小控制重度,使其为水重度的1.05倍。阀芯5的周围有三根直立的固定在阀座上的导杆6。导杆的位置应不影响阀芯的上下运动及球体在上浮中的自由转动。导杆顶部是带限位的弯杆7,以限制阀芯运动的上位。
从图5上看到,水泵运转产生的真空度使阀芯5上升,阀座孔被打开。水池的水经滤网进入进口端3,又通过阀座中心孔到阀体上部,然后经顶部出口端1到水泵的进水管。泵停转时真空度破坏,阀芯5在进水管位差和自重作用下回落在阀座4的中心孔上,底阀即关闭,即呈图1所表示的位置。这时底阀内截留了水,使阀孔以上包括泵进水管在内的管路充满了水,以利泵在下一循环中的启动。
阀芯5的空心球体可不涂胶直接使用,并且其除了金属材料之外也可采用非金属材料如塑料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步林;吴筑民,未经方步林;吴筑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36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