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漏斗无效
申请号: | 92233992.9 | 申请日: | 199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237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16 |
发明(设计)人: | 任有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有新 |
主分类号: | B67C11/00 | 分类号: | B67C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3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漏斗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灌注液状物质的工具。
现有市售的漏斗一般由杯体和导出管组成,用作将液体和胶体等流体输入到入口口经较小的容器中的中介器具。在使用时,将导出管插入容器入口,经漏斗注入某种流体,同时容器内原有的气体受压,亦经导出管排出,并产生气泡,阻碍流体的注入。当杯体内注入的流体较多时,还会发生飞溅或溢出,如果注入的是强酸、农药等,还会溅出伤人或损污衣物和造成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专门排气通道、具有使用效率高、且安全方便的漏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结构是,一种漏斗,由杯体(1)和导出管(2)组成。杯体(1)是上部敞口、下部开有出口的空心薄壁迥转体,导出管(2)呈锥管状,其大端与杯体(1)下部的出口接通,其特征是在导出管(2)的管壁内外设有排气通道。
对于导出管(2)内径较小的漏斗,一般在导出管(2)的外表面设有排气口(3),其状呈凹形,沿导出管(2)外表面设有排气口(3)另一种结构是在导出管(2)的外表面套一个环状的固管排气圈(4),该圈表面分布有凸起的支筋(5),两个相邻的支筋(5)之间的凹槽是排气口(3)。
对于导出管(2)的内径较大的漏斗,特别是需要防止某些流体从导出管(2)的外表面和容器间的孔隙溢出时,可在导出管(2)的下端管壁上开侧孔(6),将排气管(7)的一端与侧孔(6)相连,另一端通过杯体(1)内,管口与外界相通。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带有排气口的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带有固管排气圈的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带有排气管的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示出的漏斗主要由杯体(1)、导出管(2)和排气口(3)组成。杯体(1)是上部敞口、下部开有出口的空心薄壁迥转体,可以呈园筒状,也可以是锥状,或者是上柱下锥状等。在杯壁上设有把手(9),导出管(2)呈锥管状,其大端与杯体(1)下部的出口接通,二者可以是整体,其材质可以是塑料、玻璃,也可以是金属等。在导出管(2)外表面的周向分布有凹形的排气口(3),可以是导出管(2)外表面一组裙边的凹槽,也可以是沿导出管(2)外表面的轴向分布的一组凸起的筋条之间的凹槽。排气口(3)与插入导出管(2)的容器入口间的间隙足以使容器内的气体有效地排出,同时,也不能使导出管(2)的小端孔径减小而影响流体输入速度。
在把手(9)上可固定一根连线,该线的另一端连接锥台状的阻流塞(8),阻流塞(8)的小端外径略小于导出管(2)上端的内径。阻流塞(8)也可以是空心的或帽状的,可以由橡胶,塑料等材料制成,其上还可以设夹取孔。连线可以是塑料、棉线或金属链等。用堵流塞(8)塞住导出管(2)即可堵流。一般情况下可不设阻流塞(8)。
图3和图4示出的漏斗是在上述基础上考虑的一种简便形式,可在现有市售的或者上述方案中的漏斗的导出管(2)的外表面套一个环状的固管排气圈(4),在该圈的内环面和(或者)轴向的两端(或者任一端)设凸起的支筋(5)。支筋(5)凸起的形状和分布有利于导出管(2)的固定和排气即可,如呈半园柱形等。排气口(3)是两个相邻的支筋(5)之间的凹槽,即导出管(2)与固管排气圈(4)之间以及固管排气圈(4)与容器入口之间的间隙。
图5示出的漏斗是在上述导出管(2)下端的管壁上开有侧孔(6),并在其上接排气管(7),排气管(7)的另一端经导出管(2)和杯体(1)内伸出,将被注入某种流体的容器的内空与外界接通。排气管(7)可以是塑料,也可以是金属材料等,其未端管口应高于杯体(1)的上部口面。
在排气管(7)的外表面也可以套一个有孔的阻流塞(8),必要时用于堵流。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导出管(2)的外表周向设有排气口(3)或固管排气圈(4),或者在其管腔内设有排气管(7),使被注入流体的容器内原有的气体有专门通道排出,避免与注入流体在同一狭小通道内逆行,提高了使用效率,并达到防止诸如油、酒或农药等外溅和溢流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转输一般液状流体的有效中介器具,适用于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和实验中把上述流体输入到入口口经较小的容器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有新,未经任有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39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