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香药自滴器无效
申请号: | 92237653.0 | 申请日: | 1992-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149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7-28 |
发明(设计)人: | 汪国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3D9/03 | 分类号: | E03D9/03 |
代理公司: | 江苏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奚胜元,薛伯奇 |
地址: | 21004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香药自滴器 | ||
本实用新型香药自滴器为一种自动除便器之垢、灭便器之臭并能散发香气的新型卫生间用具。
目前国内便器的去垢除臭一般虽然有药液,但由于这类用液均装于瓶内或类似的容器内,使用时,容器的启闭与药液的投洒全靠人手直接操作,很难避免药液与人手皮肤直接接触,由于药剂有化学作用,使人体的健康受到威胁。此外靠人工施药,药液量不易掌握,往往是过量而造成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便器使用的随机性很大,每次的使用情况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要求每个使用者做到便后亲自用手投洒药水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再者,便器污垢是渐进而成的,要避免结垢必须长期坚持不断用药,而已出现的污垢它的消除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段持续恒定的药液作用时间。
而要去除厕所臭味也有个时间问题,必须在臭味还未泄出臭源时药物就接触该物与之产生化学反应以扑灭臭源,这就要求药液的投洒必须及时,这靠人来操作较难作到,虽然可以通过机械装置将药液连续不断地注入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然而连续不断注入药液的方法费用太大在经济上不可行,厕缸在一般的实际使用中,也没有必要采用连续施药方式。只要采取既间断又持续即恒定慢滴一定的药液量的方式,就能同样达到及时去垢灭臭、清洁便器的目的,而这种方法经济而实用是可行的。然而,这种药液投洒方式靠人手来进行同样是行不通的,瓶装药液也正因为如此而得不到广泛的推广使用,不能发挥其原有的效能,结果导至药液的应用受到很大制约。
此外,目前的除垢消臭药液均为不带香型,这是因为随机性的投洒药液间隔时间很长,即使药液中带有香料也不能形成较强的香气强度,能改善空气环境的作用甚微,而另一方面香料的价格又很高,因此制作和采用带香型的药液意义不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于各种大小便器使用,能起到自动除垢灭臭和长期散发香气的香药自滴器。使用该器,不需要人力也不需要其它动力源就能自动地间隙地定时定量向便器持续恒定地滴洒除垢灭臭香药,实现去除污垢、消灭臭气、散发香气,达到改善与美化厕所空气环境的目的。
香药自滴器是采取以下方案实现的:主要结构由药液瓶总成、挥发池、吸滴机构、外罩总成、底板组成。药液瓶总成倒置在底板的药瓶承架上,药液瓶之开孔瓶盖置于挥发池上部,按装在瓶盖中的针阀顶住挥发池底面;吸液机构固定在底板右侧下部的固定架上,输液管从吸液机构中接出再穿过外罩底孔引向便器,外罩固定在底板上的支承滑动架上,并通过按装在其底部的三角插销与底板下部具有的锁紧槽锁紧,外罩与底板由此而相固紧。药液香型有若干种,可按需择用。
香药自滴器的工作过程:将底板固定在便器上方墙壁上,将挥发池置于底板的按置架上,再将药液瓶倒置于底板之承架上,其头部置于挥发池中,药液通过开孔瓶盖与针阀间隙口注入挥发池,直至液面超过阀口间隙所在的位置便自动停止注入。将吸液条浸入液中,根据毛细原理药液被吸入吸液条中并通过它被缓缓引升进入滴液喉管,药液经过一定时间后在喉管处逐渐积累液滴,当重量增加到超过其附着表面张力时,液滴会自动下滴流入输液管并经过它输向便器,药物便进入便器与污垢起化学反应使其得以消除,同时药物与发臭物质起化学反应也使得臭源扑灭。与此同时,挥发池中的药液不断挥发气化香气随之向空中散发,池内药液通过吸滴与挥发逐渐消耗,液面降低,当降至低于瓶盖孔与锥阀间隙位置时,瓶内药液就会再度注入液池直至超过间隙面药液不再进入挥发池,如此达到动态平衡,以确保挥发池保留着足够的药液,使药物能自动长期发挥去垢消臭散香的功效。
香药自滴器适用于各式便器厕缸,使用该器能保护便器内部表面不因结垢而受损,使之保持表面之光洁,同时也能使在臭气还未散发出来之前就将臭源扑灭,加之还能持续挥发香气,大大改善了便器使用现场环境的卫生条件,是一种新型的洁厕用具。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香药自滴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药液瓶总成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吸滴机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坐便器的示意图。
参照附图,香药自滴器主要由药液瓶总成[1]、挥发池[3]、吸滴机构[4]、输液管[5]、底板[2]、外罩总成[6]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未经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76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