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隔音换气窗无效
申请号: | 92239550.0 | 申请日: | 1992-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259Y | 公开(公告)日: | 1993-10-06 |
发明(设计)人: | 彭桂琴;霍继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桂琴 |
主分类号: | E06B5/20 | 分类号: | E06B5/20;E06B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音 气窗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由通用机械技术构成的建筑配件。在不改动现行的建筑模数与标准的前提下,可任意设计形状,广泛应用于各类(旧有的,新建的)建筑物上。是改善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提高室内舒适性的一种必要设备。
在大城市里,交通道路上行驶车辆和其它噪声已成为现存的一大公害。居住在街道两侧的居民和在沿街单位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被这一公害扰的日夜不安。同时,现代医学证明;人们的许多疾病都与这一公害的影响有关。
在我国现在的民用建筑物上安装使用的普通钢(木)窗,一般都仅有采光,通风二种功能。对噪声基本上起不到防护作用。为了隔除噪音,也有一些双层的密封玻璃窗和其它形式的隔音设备投入使用。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积极防护作用。
就现有的各类双层密封玻璃窗的结构而言,它们各有所长,共同的特征是:在窗框内安装有相互平行(不平行)玻璃,中间间隔便形成一个空气层。窗框内外各处缝隙或设计成密封结构,或做密封处理。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减少或消除空气缝隙传声的机会,由于上述的措施,在窗扇不开启的情况下,从隔音效果来讲是提高了,从采光的要求来看,也保证了要求。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顾此失彼。使窗户失去了(在窗扇不开启时)自然换气的功能。为了换气人们不得不借助其它的机械设备和方法来实现这一要求。因为这一缺点,再加上其它原因,就使得它们的应用和普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所以,对于普通双层窗而言,如何从结构设计上,正确处理。统一兼顾,采光、通风、隔音,这三方面的功能要求。解决密封隔音后就不能换气,换气就保证不了密封隔音性这一对矛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从结构设计中妥善解决上述这一对矛盾。使窗户统一全面具有采光,通风,隔音的功能。
1、在窗户框架内上下部(左、右)对称装有两个通风体。每个通风体上的进,出风口都相互贯通。因为室外空气的密度,温度,湿度,流动度(风力与风向)随季节和昼夜,时刻都在变化。而室内由于空间封闭,人们的活动和各种热能与围护设备的使用状况,等其它原因的作用与影响,使得室内空气的物理状况也在时刻变化,但从量上看,如与室外空气相对比,则都有明显的不同。基于这样的客观前提,在本新型中对称设置了两个通风体。上部为排 风体,下部为进风体。室内外空气,通过通风体内风道相互接通,在热压和风压的作用下,室内空气流出室外,室外空气流入室内,整个房间内空气循环对流起来,达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人们换气要求。
2、设计合理的风道结构,即保证能通风换气,又能防止室外声波由此而入室内。
3、设计形状合理的非平行玻璃平面安装结构,即满足采光要求,又达到隔音指标。
4、窗户缝隙均采用密封结构,以保证窗户的气密性,消除缝隙传声的机会。
5、设计合理的框架结构,保证窗户有足够的刚度。
本新型的结构如下:
在一个封闭型的窗框内,上下部(左、右)对称装有两个进,排气通风体。上部为排风体,下部为进风体。中间装有两层窗扇,每个窗扇可自由的转功开启。窗体外侧窗扇向室外开,窗体内侧窗扇向室内开,窗体厚度80-120mm,窗户高宽尺寸任意。
通风体是一个外型为长方体的通风元件。如图2所示。它有外层板,中隔板,任意形格片,衬板(片)百叶,等组成。通风体内外两侧面上各对称布置有两个进风,排风口。通风体内风道形式是两个“U”型风道对称布置。“U”型风道截面为长方形截面。为了使噪声波在风道内达到一定的衰减量,同时,又要保证在一定的阻力条件下,能有足够的换气量。又在“U”型风道上增加了若干衬片。风道上所有衬片,板均采用质地疏松,有一定地孔隙率的吸音隔音材料制成。同时,风道各隔板相互间又严格密封。
计算与实验表明;风道的合理设计对保证自然通风量,窗户的整体隔音性能,影响甚大。一般取“U”型风道展开长度(L)略小于窗体宽,风道宽(B)取1/2窗体厚。高(H),H≈1.2B,衬片间距δ≤B/3时,效果较好。
进,排通风体内部风道形式完全相同。但是,排风体出口处装有防风帽。而进内体室内侧内风口处,则装有可调节开口大小的活动百叶片。
另外,实验表明,通风体内风道形式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它还可有迷宫式,蜂窝串连式等多种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桂琴,未经彭桂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395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发热、绝缘、安全电焊钳
- 下一篇:灯杆和底座的插入式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