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层钢板吊运专用特殊起重电磁铁无效
申请号: | 92241871.3 | 申请日: | 199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372Y | 公开(公告)日: | 1993-12-15 |
发明(设计)人: | 瞿安;赵光国;胡崴 | 申请(专利权)人: | 营口市起重电磁铁厂 |
主分类号: | B66C1/06 | 分类号: | B66C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秀云 |
地址: | 115001***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钢板 专用 特殊 起重 电磁铁 | ||
本申请涉及到一种电磁起重设备,尤其是多层钢板吊运直流起重电磁铁。
众所周知直流起重电磁铁(以下简称电磁铁)吊运多层钢板时,如有n层,首先必须使第n-1层被吸钢板(以下简称钢板)充分(磁)饱和,才能迫使磁通进入第n层钢板并将其吸起。至今多层钢板吊运专用电磁铁几乎都是矩形的。但用矩形电磁铁吊运多层钢板时,由于钢板宽度几乎总是大于电磁铁磁极长度,磁通从磁极经工作气隙进入钢板后向非磁极占有区扩散,所以钢板中的平均磁密必然小于磁极下钢板中的局部磁密。而要使钢板沿磁通通路全面充分饱和,又往往造成电磁工作气隙磁密和铁芯内部磁密太高,磁势消耗太大,从而削弱电磁铁对多层钢板的吸力。此外,矩形电磁铁的铁芯和线圈都是细长矩形的,对于同一铁芯截面积,与圆形铁芯和圆形线圈比较,其线圈的每匝均匀长度(以下简称匝均长)较大,在相同条件下将导致电磁铁经济技术指标降低,因为对于同一铁芯截面积,匝均长越大,电磁铁的经济技术指标越低。当然也可以使用圆形电磁铁,好处是圆形电磁铁的匝均长较小,且当吊运多层钢板时,可使钢板中的磁通局限于环形区,无扩散现象。但因其内、外磁极的圆周长度相差很大,必然导致内磁极下钢板中的磁密过高,外磁极下钢板中的磁密偏低,两处磁密分布不均。而要使钢板沿磁通通路全面充分饱和,也将使内磁极工作气隙磁密和内铁芯磁密过高,同样削弱其对多层钢板的吸力。而且,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吊运多层钢板时,矩形电磁铁的吸铁比(被吸物重量与电磁铁自重之比)高于圆形电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陷,具有高吸铁比,无磁通扩散现象,制造方便、经济的多层钢板吊运专用特殊起重电磁铁。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外方内圆”的特殊结构,即内铁芯为圆形,但内磁极为正方形,四个外磁极围绕内磁板形成外侧正方形,外磁极长度与内磁极正方形的边长相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每层钢板吊运专用特殊起重电磁铁的主视剖面图;
图2是多层钢板吊运专用特殊起重电磁铁去除轭铁后的仰视图。
现对照附图说明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图中标号1为内磁极,标号2为外磁极。内磁极1用圆形的铁芯制成,其上绕有线圈(3),采用氧化膜铅带为线圈导线,内磁极(1)和外磁极(2)的端部处在同一平面上,四个外磁极(2)相互对应地设置在内磁极(1)外端,如图可示,成为一方形的近似封闭环,内磁极(1)的边与外磁极(2)相对应的边长度相同,在线圈(3)和铁芯(5)和外磁极(2)的上部装有轭铁(4)。
以下是本申请的详细的技术数据(包括和现有技术的比较)。
比较项目 MW2-5(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
(实际值) (计算值)
负载(常温钢板) 7×1800×7000 同前
(mm)钢板,10块
起重量(KG) 6880 6880
磁极长度(mm) 2×1700 4×750
线圈匝均长(mm) 3.1 2.67
单台电磁铁自重(KG) 3000 2650
工作方式 两台电磁铁联合工作 同前
冷态功率(KW) 8.3 6.37
冷态线圈安匝 48550 52100
(额定电压220V时)
线圈净重(KG) 430(铜) 235(氧化膜铝带)
KQ=起重量/自重 1.15 1.3
KG=起重量/功率 829 1080
(冷态)(KG/KW)
KX=起重量/线圈净重 16 29.3
K=KQ·KG·KX1525.36 41137.2
(41137.2/15253.6=2.7)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圆形铁芯和圆形线圈,匝均长小;外磁极围绕内磁极形成一近似的封闭环,可减少钢板中的磁通扩散;内、外磁极对应长度相同,有利于促使钢板中磁密分布趋于均匀。
在本电磁铁的电磁计算中,申请人依据先进的计算方法,用以对电磁铁吊运多层钢板时进行逐层计算,使本实用新型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营口市起重电磁铁厂,未经营口市起重电磁铁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418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