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防眩远光前照明灯无效
申请号: | 93101386.0 | 申请日: | 1993-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67A | 公开(公告)日: | 1994-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民 |
主分类号: | B60Q1/02 | 分类号: | B60Q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眩远光前 照明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照明用的车灯,特别是汽车用的前照明灯。此种车灯包括光源,旋转抛物面形反射镜,配光用的散光玻璃及一个半球面形反射曲面。
中国发明专利91109081.9提出一种远光防眩车灯,这种车灯是把灯丝安在一个半球面形反射曲面里,半球反射曲面位于反射镜光轴的上方,灯丝位于反射镜焦点之后,灯丝的下边边缘位于通过光轴的水平平面或其上方。为了防止灯丝射到位于球心前面半球反射曲面下边边缘的入射光线产生眩目反射光线,这项发明提出灯丝射到半球反射曲面前面下边边缘的位于法线上方的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法线与反射镜光轴的夹角。但是因为射到位于球心前面的半球反射曲面下边边缘的入射光线与法线所决定的反射平面不一定与反射镜的光轴位于同一反射平面,所以球面下边边缘入射点处的法线与反射镜光轴的夹角大于位于法线上方的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不能必然保证射到球面下边边缘处的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水平射出或向上射出,因此即使符合上述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小于法线与反射镜光轴的夹角的关系也有可能产生从半球反射曲面前面下边边缘反射到下半部分反射镜上的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小于在此反射平面上过光线入射点的水平直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的眩目反射光线。
已有技术的远光防眩车灯为了防止产生二次反射眩目光线,确定缺口的高度符合使位于球心后面的灯丝射到球心后面的半球反射曲面缺口上边边缘的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小于由此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反射平面跟位于球心前面的半球反射曲面的下边边缘的交点连球面上光线入射点的直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即使射到缺口上边边缘的入射光线再反射回来的光线直接射到半球反射曲面以下空间,从而达到消除二次反射眩目光线的目的。这样由于半球反射曲面缺口的最低高度受到限制,从而使通过半球反射曲面缺口射向上半部分反射镜而形成的E形光线与通过光轴的水平直线的角度不能小于一定角度,也就不能射出符合不同测试标准适合各种道路行驶的E形光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更加全面,准确地限定灯丝的防眩安装空间,从而更加全面消除眩目光线、防眩效果更佳的、其远光可以射出不同防眩光形以符合不同测试标准,使其照明性能和防眩性能更加符合行车需要的远光防眩车灯。
本发明为了克服虽然位于已有技术最佳安装空间里的灯丝仍然可能产生眩目光线的缺陷,在半球反射曲面位于反射镜光轴上方,灯丝位于反射镜的焦点之后及反射镜光轴之上的已有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灯丝射到球心前面的半球反射曲面下边边缘位于法线上方的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或者小于由此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反射平面跟半球反射曲面下边边缘所在的水平平面的交线与过入射点的法线之间的夹角。这样就可保证从位于球心前面的半球反射曲面下边边缘反射回的光线或是经半球反射曲面再次反射从焦点之后射到下半部分反射镜上去,使其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大于在此反射平面上过光线入射点的水平直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从而消除眩目反射光线;或是从反射镜光轴之上通过半球反射曲面缺口射到上半部分反射镜上去,即通过半球反射曲面缺口射到上半部分反射镜上的入射光线与通过反射镜光轴的铅垂平面的交点位于反射镜光轴之上或与反射镜光轴重合。使其反射平面与灯光测试平面上的过车灯测试机械轴线的铅垂直线的交点低于通过车灯测试机械轴线的水平直线,这样就使通过半球反射曲面缺口射到上半部分反射镜的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是向上方反射成为E形光线;或是从车灯测试机械轴线与测试平面的交点的下方射向位于光轴另外一侧的地面,均不会成为眩目光线。
这种防眩远光车灯根据其由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反射平面与灯光测试平面上过车灯测试机械轴线的V-V铅垂直线的交点的位置关系,也是根据灯光测试平面上眩目光线区间的界线与光线反射平面的关系确定灯丝的安装空间,这种车灯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当灯光测试平面上的过与车灯反射镜光轴重合的测试机械轴线的V-V铅垂直线与反射平面的交点位于测试平面上过车灯测试机械轴线的H-H水平直线的上方(此时反射平面上射到车灯反射镜上的入射光线与过反射镜光轴的铅垂平面的交点位于反射镜光轴之下)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民,未经李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013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性被单和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沙棘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