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的环夹载条无效
申请号: | 93103847.2 | 申请日: | 199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56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3-18 |
发明(设计)人: | 罗振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2F13/16 | 分类号: | B42F13/16;B42F11/00;B42F9/00;B42F3/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鼎德 |
地址: | 香***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环夹载条 | ||
本发明涉及活页夹、文件夹之类夹持纸张之类用的环夹。
现有技术在制造环夹时经查明有这样一个问题,即当将环件装到环夹的载条上去时,在载条上环件底部的周围会发生变形,使整个载条稍有弯曲。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使载条不再会发生弯曲。
按照本发明,环夹的载条可在将环件装在载条上的每一点的周围预先使它变形。
这个变形最好做成一个圆形的筋,然后将每一环件的端头压装在载条上的这个圆筋之内,使载条在圆筋之外不再会产生不必要的变形。
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载条发生变形后稍有弯曲以致环夹难以装配,因此在装配时载条的废品高达50%。
载条的变曲还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即当环夹装配时,罩壳件的两边将难以用卷边的办法包在弯曲载条的侧边上。
在载条上最好设有至少一个的插入孔供固定环件之用,其时在插入孔的周围设有圆形筋。
在每两插入孔之间最好设有纵向筋。
在载条上设置筋可使载条得到所需的刚度藉以克服由于孔眼破坏载条完整性所造成的削弱。
现配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
图1为按照本发明的环夹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环夹所用的载条;
图3为环件在与图2所示载条连接时的横剖面图。
在图1中示出一个活页夹用的环夹10,该环夹包括一个基件12,三个间隔排列在基件上的环件14(图1中只画出一个)和两个分别装在基件两端的启闭机构20(图1中也只画出一个)。基件12包括一个横剖面为曲线形、形式为上部刚性结构的罩壳件24,该罩壳件在其两个卷拢边26之间支承着一个可枢转的下部结构30,该下部结构30包括一对沿着环夹10纵轴的、相互间可翻开或合拢的载条32。
环件14装在可抠转的下部结构30上,特别是,每一环件中的一个组件(即组件14a)装在一个载条32上,而另一个组件(图中未画出)则装在另一个载条(亦未画出)。
其时在上部结构24上并设有紧固装置34以便将环夹10固定在一纸夹或其类似物上。
由于装在载条两端的启闭机构20的作用,两个载条32可在一最低位置和一最高位置之间相互翻开或合拢。
启闭机构20可枢转地分别支承在上部刚性结构24的两端并分别与可枢转的下部结构30的两端接合,以便使启闭机构20在上下部结构之间定位。
在图2中示出载条32较多的细节,从图上可见在载条上每一插入孔38的周围,设有预先变形好的圆形筋36,环件的一端就压装在该孔38内,以便将环件的一端与载条连接起来。圆形筋36的设置可使插入孔38附近载条32的变形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即圆形筋36之内),使圆形筋36以外的部分不受影响并保持完全笔直。
载条上并设有数个制导孔40用来在压力机上制导载条32以便使环件14与载条连接。
如图3所示,环的内端通过载条上的孔38被固定到载条32上,在载条孔38周围的圆形筋则可防止载条32在圆形筋36以外的其余部分发生变形。
这样做很有利,因为载条不再弯曲,装配容易进行,比起现有技术的装配过程,高达50%的载条废品就可免除了。
防止载条弯曲并可使载条容易插入到罩壳件内,在装配环夹时,只是由于载条能贴切适合地放在罩壳件内,罩壳件的两边就可大为容易地用卷边的办法包在载条的两侧边上。
载条不再弯曲的另一优点是在装配环夹而将两个载条可枢转地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容易并迅速地使两载条配合在一起,因为这两载条完全是笔直的。
制导孔40的周围也设有圆形筋42,在孔与孔之间并设有纵向筋44以增强载条32。
筋44是需要的,由于在载条上共有七个孔38和40,这些孔降低了整个载条的刚度,而在四个孔40之间设置的两条筋44则可解决这个问题。在将环件14固定在环孔38上时,筋44并可防止载条32弯曲。
载条刚度的降低并会使环夹10的开启力减弱,筋44并可克服这个问题。持别是,由于在载条上增加了筋44,比起现有技术,载条为环夹提供的开启力可以增加8至9%。
如上所述,采用现有技术,载条有50%成为废品;面采用按照本发明制成的载条则不会有什么废品。
像本案那样由同一申请人在同一大提出申请的专利申请共有两件,其全部内容都可结合到本案中来,可以互相参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未经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038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炼钢用转炉和方法
- 下一篇:含杂原子的三环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