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3109141.1 | 申请日: | 1993-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38C | 公开(公告)日: | 1999-02-17 |
发明(设计)人: | 方维平;王家寰;陆秋韵;傅泽民;吴国林;张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5/06 | 分类号: | C10G4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专利代理服务部 | 代理人: | 李微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精制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制备,特别是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的制备。
众所周知,加氢精制催化剂一般以r-Al2O3或含有少量一种或多种其他元素(如Si、P、Ti、B、Mg、F等)的r-Al2O3为载体,以W、Mo、Ni和Co等等元素的某一组合为活性金属组分。制备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常用方法有两种:浸渍法和混捏法。浸渍法的优点是活性金属组分容易在载体表面上均匀分散,其缺点是制备工艺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金属组分多且含量高的催化剂,一次浸渍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多次浸渍操作。混捏法的最大优点是制备工艺过程简便,可简化载体浸渍、干燥和焙烧等步骤,因而可缩短催化剂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混捏法也有其缺点:(1)为了保证催化剂强度,在挤条成形过程中要多加酸性胶溶剂,故导致催化剂孔径变小。(2)在焙烧过程中活性金属组分容易与r-Al2O3或其前身物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生成非活性物种如镍铝尖晶石和钼酸铝等。
目前,为了提高加氢精制特别是加氢脱氮(HDN)催化剂的活性,往往增加催化剂的金属含量特别是Mo或W的含量,当今有的工业催化剂MoO3或WO3含量已达24w%以上。为了尽可能从简制备金属含量高的催化剂(如MoO3>20w%),最好是采用“部分混捏,部分浸渍”的金属负载方法。U.S.3935127报导,按此法制备的催化剂,对于减压瓦斯油(VGO)的加氢脱硫活性比单纯以混捏法制备的催化剂高95%,比单纯以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高55%。
在该专利的典型实施例中,催化剂金属含量较低,含CoO4.5w%(即Co3.5w%)、MoO315.5w%(即Mo10.3w%),其中CoO有80%左右,MoO3有84%是混捏加入的。浸渍时所用溶液为同时含有Mo和Co的氨水溶液。但运用这种方法在制备金属含量高的加氢精制催化剂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简化催化剂制备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一次浸渍即可制成催化剂。为此,往往需要配制浓度很高的钼-钴(镍)-氨溶液,而这种溶液不太稳定(表1),会给浸渍操作带来困难。这种浸渍液不能进行饱和喷淋,在喷淋过程中随着氨的挥发,很容易析出沉淀。如果为浸渍的方便而使用浓度较低的钼-钴(镍)-氨溶液,则要求在挤条时混入较多的Mo和Ni化合物,由此将带来如下问题:1、催化剂发生堵孔现象,小孔增多。2、如果为了消除小孔而提高焙烧温度,将促进金属与载体强相互作用并生成非活性的物种,如Ni-Al尖晶石和钼酸铝等,使催化剂活性降低。
表1不同浸渍液的稳定性溶 液
能稳定存在的最高浓度
MoO3(g/100ml) NiO(g/100ml)钼-镍-氨溶液 21-23 7-9钼-氨溶液 33-35 --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上述“部分混捏、部分浸渍”的金属负载方法加以改进,使其适用于制备金属含量高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即通过一次浸渍即可制成MoO3含量大于20w%,NiO含量大于7w%的性能良好的加氢精制特别是渣油加氢脱氮催化剂。
本发明的要点是:在负载金属时,把全部的Ni化合物和少量的Mo化合物以混捏方式加入,而大部分Mo以浸渍方式加入。
本发明在浸渍金属过程中采用钼氨水溶液,这种溶液比钼-镍(钴)-氨溶液容易配制而且稳定得多(见表1),给浸渍操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浸渍时既可采用饱和喷淋法,也可采用过饱和浸泡法。
本发明关于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为:把一水氧化铝与粉状镍化合物及粉状钼化合物混合均匀,加入酸溶液进行混捏,直至成可塑体,在挤条机上挤条成形(形状由挤条孔板决定),然后进行干燥、焙烧。用钼溶液浸渍焙烧所得条形物,再进行干燥、焙烧,即制成催化剂。
本发明关于催化剂制备的一种具体方法为:称取一水氧化铝粉末、Ni化合物最好是粉状碱式碳酸镍和钼化合物最好是粉状工业级钼酸铵,混合均匀,加入乙酸和/或硝酸溶液,混捏成可塑体,在挤条机上挤成条形物,在30-150℃下干燥1-4h,再在470-560℃下焙烧2-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091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变压器绕组伤变测试系统及带电诊断
- 下一篇:组合式防松螺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