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3116966.6 | 申请日: | 1993-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20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锦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锦章 |
主分类号: | B62K19/16 | 分类号: | B62K19/16;B29C4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恒康 |
地址: | 台湾省基隆***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材料 结构 接头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其借助预浸材料包覆于芯形后予以加温成形,再去除粗胚内的芯形,仅保留外部的复合材料,形成一复合材料的接头,以提供一高强度且造型美观的接头结构,并可提高相关产品的性能及降低制作的成本。
目前一般接头,其材料多半是塑料或合金材料,故强度有限,且其成品的各部份转接处并非一流线圆滑的造型,不但影响其外观的美感,更易造成应力的集中,受力时转角处易破裂。若要提高其强度,则必须增加其体积或厚度等结构尺寸,整体重量相对提高,常无法符合目前消费的形态及需求。尤其必须同时符合质轻、美观、高强度、避免应力集中等条件的产品,如:自行车、轮椅、高级休闲运动用品等,该合金或塑料接头结构已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自行车业为例,目前自行车车架的设计,均强调高结构强度、美观、质轻及避免应力集中等特性,因此自行车业对于其车架使用的接头也必须要求强度高、质量轻、造型美观及避免应力集中等四要件,如图5所示现有头管接头结构,其直立的头管30与水平的上管31及下斜的下管32等接合转角处,外形甚不圆顺,受力时极易造成该转角处因应力集中而破裂,而其整体外形转角处不够圆顺,已不符合目前讲求流线造型的消费形态。
而一般常见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虽大部分的管件是由复合材料制成,但其接头部份大多仍为一般合金材料,故仍然无法达到前述的要求。因此,有人提出一体成形复合材料车架的构想,其成型的方式是于一略大于车架的模具内以人工方式铺设复合材料,如此的制法有以下的缺陷:
1.模具费用极高:由于模具尺寸大,其造价高昂,且操作不易、使用率低。
2.劳力密集:必须以人工方式铺设复合材料于模具内,由于模穴形状复杂,铺设过程费时,且必须有熟练的技术方能确实将复合材料铺设于模穴内,制程费时费力,成本高昂。
为改善上述现有一体成型车架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管类接头的制造方法,以快速生产强度高、质量轻、造形美观,且无应力集中现象的接头,主要先成形芯形,再于芯形表面包覆一层预力层,然后再包覆一层预浸材,而后经由入模、加温成形后,去掉芯形制成成品。
本发明为一种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点在于:
先成形芯形:芯形的尺寸略小于成品的尺寸,
包覆预力层:于芯形表层包覆预力层,
包覆预浸材:于芯形及预力层的外部包覆复合材料的预浸材,至符合成品的尺寸,
入模:整体置入模具内并锁紧模具,
加温成形:加温至预浸材硬化成形,
除去芯形制成成品。
所述的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点在于:芯形的材料可为聚脲树脂(PU)、聚苯乙烯(PS),去芯形时可以钻孔的方式除去芯形。
所述的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点在于:芯形的材料可为低熔点金属,其熔点高于预浸材硬化的温度,去芯形时将温度提高至该金属的熔点,以将芯形熔去。
所述的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点在于:芯形的材料可为盐类,去芯形时可以浸入水中溶化处理。
所述的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点在于:预力层材料可为一般的发泡树脂(FOAMINGADHESIVE)或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等。
所述的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其特点在于:若芯形是以二次发泡材料或热胀率较高的材料制成时,其预力层可省略。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制程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引以为例的自行车车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实施例的头管接头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头管接头芯形包覆预力层、预浸材示意图,
图5为现有的头管接头剖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复合材料管类结构接头的制造方法,请同时参看图2、3、4所示,本发明以自行车架的接头为实施例作说明,本发明亦可应用于其他管类结构的接头,其主要的流程如下:
1、先成形芯形10:成形尺寸略小于接头20的芯形21,芯形21的材料可为聚脲树脂(PU)、聚苯乙烯(PS)、低熔点金属或盐类等,
2、包覆预力层11:于芯形21表面包覆一层预力层22,该预力层22可为一般的发泡树脂(FOAMINGADHESIVE)或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等,
3、包覆预浸材12:将复合材料的预浸材23包覆于预力层22外缘,至符合接头20的尺寸,
4、入模13:整体置入模具内,并锁紧模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锦章,未经李锦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169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炉窑专用隔热耐火复合材料的生产方法和使用方法
- 下一篇:分子色谱湿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