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振荡器无效
申请号: | 93118948.9 | 申请日: | 1993-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39C | 公开(公告)日: | 1996-05-01 |
发明(设计)人: | 鹤善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H9/19 | 分类号: | H03H9/19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以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荡器 | ||
本发明涉及各种电气产品中所使用的振荡器。
振荡器作为通信装置等的本机振荡器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图5是其先有技术的例子。
在图5中,1是下外壳,在该下外壳1内部设有振动片2。该振动片2如图6所示,呈平板状,其表面和背面设有电极3。此外,4是上外壳,盖在下外壳1的上面开口处,密封住该开口。
在上述结构中,振动片2借助于导电性粘接剂5的粘接力固定在下外壳1内。
这样构成的先有技术的振荡器的问题是要使振动片2稳定地振动极其困难。即,由于这种振荡器非常小,下外壳1和振动片2自然也就很小,所以,很难将振动片2准确地设置在下外壳1内的指定位置上。结果,就可能使得振动片2的外周的一部分与下外壳1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引起振动不稳定。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使振动片的振动稳定的振荡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振荡器设有板状的上外壳和下外壳,以及夹在这两个上、下外壳间的振动片,通过在上述振动片的夹紧在上、下外壳之间的外周部分里面形成切沟而形成舌片状的振动部分,在该振动部分的表面和背面形成电极。
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在振动片的舌片状振动部分四周确保了因切沟而形成的适当的间隙,所以,不会像以往的振荡器那样与上、下外壳接触而影响振动,从而可以保证振动片的振动稳定。
图1是本发明的振荡器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4)与(实施例5)的剖面图;
图2是其分解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振荡器的(实施例2)的剖面图;
图4是其分解透视图;
图5是先有技术的振荡器的剖面图;
图6是其分解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振荡器的(实施例3)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振荡器的(实施例6)的剖面图;
图9是其分解透视图;
图10是其突起电极的透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振荡器的(实施例7)的剖面图;
图12是其分解透视图。
实施例1
由图1和图2可见,下外壳6呈长方形,在其上表面形成凹部7。在该凹部7内形成导电图形8,它的一端具有导电性粘接剂9,另一端设有通孔10。如图1所示,在该通孔10的内表面形成由无电镀产生的导电层11,形成在下外壳6的外底面上的电极12通过该导电层11和导电图形8互相电气连接。
此外,振动片13由石英晶体构成。如图1所示,该振动片13包括一夹紧在上外壳14和下外壳6的外周部分之间的外周框体15。
另外,在该振动片13的里面部分,从框体15的一端出发,通过宽度较窄的支撑部分16设有呈悬臂状的振动部分17。即,在振动部分17和框体15之间,除支撑部分16外,形成用腐蚀或喷法产生的呈U字形的切沟18。支撑部分16的宽度小于振动部分17的宽度是为了使振动部分17的振动难于传递到支撑部分16。
在形成上述切沟18时,使振动部分17的矩形的拐角部分形成弯曲状,其正面和背面设有电极19和20。其中,正面电极19通过支撑部16上的导电图形21和通孔22内的导电层与上述导电性粘接剂9连接;背面电极20通过导电性粘接剂23和下外壳6的通孔24内的导电层25与外底面的电极26连接。
上述上外壳1 4用硅构成。如图1所示,其内表面上设有凹部27,因此可以确保振动部分17在上下方向有足够的振动空间。上述结构由下述方法制造:首先将振动片13的框体15放在下外壳6上,在该状态下将其在加热的同时加压,两者之间的邻接表面便形成镜面状态,所以,可以进行原子间耦合。这时,由于加热而产生的气态物质通过切沟18等向上方溢出。在下外壳6的通孔10和24内压入玻璃制的塞栓,所以,这对使气体从切沟18向上方溢出是重要的。
然后,通过把信号加到电极12和26之间测定振动部分17的振荡频率,并据此进行频率调整(例如,微调)后,将上外壳14放置在框体15上,如上述那样进行加热和加压,使其镜面之间进行原子间耦合,将这些结构紧紧地封装成一体。
在上述说明中对一个振荡器的制作了说明,但是,实际制作是分别将多个上外壳14、振动片13和下外壳6排列在大板上按照上述说明的那样一次封装成一体,然后根据框体15的外周形状逐个进行切割而得到图1所示的振荡器的。切割之后再形成电极12和26。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189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