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输电设备无效
申请号: | 93119533.0 | 申请日: | 1993-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746A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08 |
发明(设计)人: | 森本英夫;千代智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1/00 | 分类号: | H01F3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忠忠,叶恺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电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触头式输电设备。
从来,当从一个特定装置到另一个特定装置输电时,设在两装置上的导电电极端子相互直接接触,形成电流通路,从而使电流可以通过各端子的接触面。
然而,在这种通过直接接触使电流通过的输电设备中,由于触头表面因长期使用而磨损或由于使用过程中有外来物体进入电极之间出现导电故障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输电设备,该设备即使在长期使用之后或因外来物体卡在输电通路中也不致引起导电故障。
本发明的输电设备包括馈电体A和收电体B,两者分别具有铁心2(或叠片铁心2′),铁心2上绕有线圈1。当馈电体A上与收电体B上的铁心2(或叠片铁心2′)彼此趋近时,绕在其上的各线圈1处于电磁耦合状态。
本发明的工作情况如下。馈电体的铁心2(或叠片铁心2′)其线圈中有电流流过,当馈电体的铁心2(或叠片铁心2′)彼此趋近时,收电体B的线圈中就感应出电流,于是电能就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从馈电体A传输到收电体B。
图1是一个自动机具换装器(automatic tool changer)的示意图,该自动机具换装器包括本发明的输电设备和操作装置。
图2是图1自动机具换装器的剖视图。
图3是构成本发明的输电设备叠片铁心和线圈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适宜采用本发明的输电设备的检查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有一个普通铁心的输电设备的示意图。
下面参看附图说明本发明结构的一些实施例。
在本实例中,如图1和2中所示,本发明的输电设备系应用到设置在操作装置M输出端的自动机具换装器上。上面所述的馈电体A和收电体B分别相当于自动装置侧的耦合器3和机具侧的耦合器4。
如图2中所示,自动机具换装器包括设在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的接合(即接合/分离)机构90和在机具侧耦合器4的制动构件91。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和机具侧耦合器4借助于上述机构90和构件91耦接或分离。分别绕有线圈1的叠片铁心2′分别在空间30围绕接合机构90的外周边和在空间40围绕制动构件91的周边配置。
如图3中所示,叠片铁心2′有一对纵向构件20和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横向构件21。线圈1绕在横向构件21上。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的线圈1与电源及控制板电连接,机具侧耦合器4的线圈1侧与诸如电焊机之类的机具相连接。
从图2和3中可以看到,叠片铁心2′用螺钉通过固定座92固定到界定空间30、40的壁上。绕制的线圈1两端分别穿过端子板93伸出耦合器3的周边表面。
如图2中所示,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和机具侧耦合器4系设计成使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的纵向构件20的端部在两耦合器处于耦合状态时处在毗邻机具侧耦合器4纵向构件20的端部的位置。
由于按上述方式构成,因而在本实施例的设备中,当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和机具侧耦合器4处于耦合状态时,机具侧耦合器4的线圈1中就感应有电流,于是电能就在无需接触的情况下从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传输到机具侧耦合器4上。因此,即使自动机具换装器已使用了很长时间或有外来物体进入自动装置侧耦合器3的纵向构件20的端部与机具侧耦合器4相应部分之间,机具也能可靠地加以使用。
在本实例中,如图4中所示,本发明的输电设备系应用于用以检查某一电器6的配线是否良好的检查装置7上。检查装置7包括设在检查用的传送带8附近的馈电体A和与电器6的导线电连接的收电体B。
馈电体A和收电体B分别按实例1同样的方式具有叠片铁心2′和线圈1,且馈电体A的线圈1与电源(图中未示出)相连接。
因此,当收电体B随检查用的传送带8一起移动到收电体B与馈电体A相遇处时,收电体B的线圈1中就感应有电流,从而使电能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从馈电体A传输到收电体B。就是说,这里可以达到检查电器6的布线是否妥当的情况。
在前面的实施例中,为减少涡流而采用了叠片铁心2′,但不然也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普通铁心2。
与上述两个实施例不同,铁心2可以制成条状。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带来了下列效果。
在本发明的输电设备中,电能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从馈电体A传输到收电体B上的,因此即使经过长期使用或有外来物体进入输电通路中导电也不会失灵。
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即使长期使用或有外来物体进入输电通路中也不会使导电失灵的输电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田株式会社,未经新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195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净化废水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颜料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