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式板簧成型淬火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120342.2 | 申请日: | 199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33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6-07 |
发明(设计)人: | 黄超;刘琼瑶;张庚生;杨景武;林成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1D9/02 | 分类号: | C21D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式板簧 成型 淬火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板簧生产中的成型淬火的方法及其设备。
板簧生产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工序是成型淬火。其目的是使板簧形成一定的弧度,并具有良好的热处理性能。因此成型淬火的方法和装置将直接决定板簧的最终质量。
目前常见的为摆式单体淬火机。结构如图1:加热至一定温度的板簧出炉后由人工置于下胎1上,再通过油缸使上胎2下移,并使板簧受压成型,随着机体3摆动进入淬火液淬火,淬火结束后油缸4提起上胎2,再由人工将板簧取出送往下道工序。其缺点是1)红热的板簧为侧面先入水,板簧淬火后的形位精度和其物理性能等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对一些要求精度较高的板簧更是如此;2)只能单片生产,效率低;3)工人劳动强度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成型淬火方法和装置,目的是使板簧成型淬火后具有很高形位精度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同时又能可靠地实现高效自动化连续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将红热板簧随夹具在成形前预先定位,在受压预成型后板簧随夹具垂直放入淬火液,以保证板簧淬火均匀,避免侧弯;夹具在淬火液中以步进方式向前平移,使其在淬火液产生振动以利于板簧均匀冷却。
本发明的装置结构见图2、图3、图4、图5和图6:
该装置包括机械手5、夹具6、循环水箱7及主机8,主机包括压下机构、升降机构、推进机构和快速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压下机构布置在主机8的一端,顶部带有垂直的油缸18;升降机构布置在主机8的两侧,其上部为液压马达19与链轮21通过传动轴20相连接,四个链轮带有两根链条22和四个升降滑块23;推进机构由主机上部水平布置的油缸28、连接梁25和连杆26,以及下推杆27构成,油缸28上带有连接梁25,连杆26与下推杆27铰接,其中部固定铰接在机架上;快速升降机构是由液压马达29、四个链轮30和两个输送链31构成,液压马达29位于主机上部,链轮30和封闭输送链31水平布置于主机8的中部;在主机8底部靠近压下机构的一端带有机械手5,在主机的底部水平布置有循环水箱7。
夹具6上的锁定杆16为对称布置,每个锁定杆下端均与下胎相铰接,其上端分别与轴39键联接,锁紧凸轮10也与轴39键联接,在对应于锁紧凸轮10的弧形部分设置了锁紧簧9,两摆轮15通过摆杆38与轴39键联接,从而使37、38及16绕轴39转动,上胎中部设置了由弹簧及预压头12构成的板簧预定位机构,自动卸料钩17布置于上胎的一侧,弹性顶尖13沿上胎弧形的径向方向均布,上胎自身在槽形轨道的约束下可上下滑动。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初始状态夹具的布置如图2所示,待料夹具位于位置Ⅰ。工作时,在入料端,红热板簧经机械手5放入两端支承于升降滑块23上的夹具6中;之后压下油缸18克服夹具上的锁紧簧9和锁紧凸轮10的阻力使机构通过死点从而使上胎11下降;在上胎11中设有预定位装置,其功能是上胎11下降过程中预压头12先压住板簧中部,当上胎进一步下降各顶尖13相继与板簧接触,顶尖采用叠簧14实现弹性支承,因而板簧受压均匀。预压成型结束后,升降机构使夹具6下行,这时油缸18将随之继续压下一段距离,目的是通过设在主机上的锁紧导轨32和设在夹具6上的摆轮15使夹具6的锁定连杆16达到锁死位置,以保证板簧固定于夹具6之中。当夹具6下降到位置Ⅱ时,设在夹具6两端的滚轮36与设在主机上的弧形轨道33接触并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沿轨道滑行,从而与升降滑块23分离,进入滑移轨道34。夹具6的平移是通过带有活动拨爪的下推杆27的往复运动来实现的。当夹具6到达位置Ⅲ时,升降机构动作将夹具6提起。在提升过程中,夹具6上的两个拨轮15将与设在主机8上的控制块35接触,从而使夹具6的锁紧连杆16转过死点位置并使上胎11抬起,上胎11到位后由锁紧弹簧9及凸轮10将其定位,以等待下次放入簧片。上胎提升的同时,设在其上的卸料杆17将与控制块37相撞以提起板簧并将其甩到输送带上,完成自动卸料。位于位置Ⅳ的空夹具6将由上推杆24将其推到位置Ⅴ,通过快速输送机构送到位置Ⅵ,再由推进机构将其送到位置Ⅰ完成一个循环,处于待料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未经冶金工业部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1203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永磁同极磁场组合动力机
- 下一篇:骨质食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