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按扣带无效
申请号: | 93200321.4 | 申请日: | 199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428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历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国历 |
主分类号: | A44B17/00 | 分类号: | A44B17/00;A41F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薛明祖 |
地址: | 台湾***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扣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扣,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接将按扣成形于条带上的按扣带。
衣物上装设扣子的机会相当大,且其中有些不需要开设眼孔即可使公、母扣互相扣合,促使衣物获致封合效果,例如按扣即是。
就以以往的其中一种按扣而言,请参阅图1所示,其包括公扣件(10)及母扣件(20),公、母扣件(10)(20)皆是以金属片冲压成型的其中公扣件(10)其中一侧面上凸设有凸榫(11),凸榫(11)周边则设有数个环列状的孔洞(12);母扣件(20),其中一侧面相对称于公扣件(10)的凸榫(11)设有承窝(21),且承窝(21)周边也设有数个贯孔(22),而承窝(21)的开口处设有二可向外扩展及向内收束的限位杆(23);以便当欲将按扣装设固定在衣物上时,必须以人工缝合的方式,使得针线一一地穿过公扣件(10)的孔洞(12)及母扣件(20)的贯孔(22),才能使公扣件(10)或母扣件(20)获得固定。
这种以往以人工缝合的按扣,具有下列的缺失:
一、容易因人为因素致使缝合公、母扣件(10)(20)时不稳固而产生脱落事情,或因时常解扣,使得线被拉断以致于松脱的情形,且其缝合相当耗费时间,在劳力不足的现今社会,其所耗费的成本相当高。
二、以人工缝合公、母扣件(10)(20)时,每二扣件的间隔距离,甚至缝合固定成排的扣件并无法保持正确位置,那么便会影响到缝合后衣物的美观。
三、以针线穿过公、母扣件(10)(20)的孔洞(12)及贯孔(22)时,也会使线的痕迹留滞在衣物上,以致衣物外表相当不美观。
另外,也有一种直接以铆合方式制成的按扣,请再参阅图2所示,其也包含有公扣件(30)及母扣件(40),其中公扣件(30)的形成,是在衣物(5)的其中一面设有固定片(31),另一面则设有具凸榫(321)的定位片(32),藉由冲压机械可将固定片(31)及定位片(32)铆扣成公扣件(30);母扣件(40),其制成方式概与公扣件(30)相同,也具有固定片(41)及定位片(42),定位片(42)上则相对于凸榫(321)而设有承窝(421),藉由凸榫(321)与承窝(421)的嵌扣,即可使得衣物获致封合的效果。
但是,这种以铆合方式制成的按扣,仍然具有下列的缺失:
1.固定片、定位片预先以冲压方式制成,难免会有不良品产生,如果无察觉而再以冲压方式铆合时,便会产生不良品;且因固定片、定位片的体积相当小,在冲床上的定位相当不容易,也会造成冲压铆合时的不良率增高。
2.以铆合方式制成的按扣,在作业上相当费人工,成本仍然偏高。
3.按扣的总厚度明显增厚,如果公、母扣件(30)(40)扣合时,乃包含二固定片及二定位片的厚度总和,在成衣上有突出及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按扣带,是先将扣件成型在一条带上,再将条带车缝固定在衣物的边缘上,不仅相当牢固且也相当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按扣带,其构造简单、制成容易,且可节省许多人工成本。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按扣带,是在具有相当长度的条带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数的连续贯孔,且使得条带可以予定的前进速度,呈等间距、间歇移位,促使贯孔可适时地设于一上、下模具之间,以便当上、下模具闭合且射料时,即可在条带的贯孔上形成公扣件或母扣件,且依照衣物预装设按扣的长度而裁剪条带,使得具有适当长度的条带直接车缝在衣物上,不仅使按扣的固定速度快、位置准确、按扣总厚度相当薄,且衣物的外观上毫无按扣装设的痕迹,相当美观。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按扣带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以往的按扣立体示意图。
图2是另一种以往以铆合方式制成的按扣平面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其中扣件成型的平面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公、母扣件扣合状态剖面图。
请配合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按扣带,其包括条带(100)及扣件(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国历,未经王国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03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