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囊充气封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00788.0 | 申请日: | 1993-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615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9-21 |
发明(设计)人: | 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李农;胡克键;郭会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李农;胡克键;郭会明 |
主分类号: | B60C5/00 | 分类号: | B60C5/00 |
代理公司: | 贵州航空工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景新 |
地址: | 561019***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充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囊充气封严装置,适用装于用橡胶、塑料和不透气织品等制造的各种气囊上。例如:装于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车轮内胎上,蓝球等球类的内胆上,以及装于充气玩具和充气运动器具上。利用它对气囊进行充气,并将充入气囊内的气体封住,使之不向外渗漏。
现有技术中,以自行车内胎的充气封严装置为例,它由胶管(俗称鸡皮管)(10)、气门芯(12)、套管(11)和螺帽(13)构成。利用套管(11)头部的弯边、垫圈(8)和螺帽(9)固定在内胎(7)上,充气后,靠胶管(10)将气门芯(12)上的进气孔“E”堵上,并将气门芯(12)与套管(11)在“D”处的缝隙堵上,从而达到封严的目的。其不足之处在于:胶管(10)将气门芯(12)上的孔“E”和缝隙“D”封堵不严实,易产生慢渗气。因此,一般充气后几日又要补充新的气体;另外,螺帽(13)在使用过程中因振动有时会自行脱出,使气门芯(12)也自行掉下而自动放气;再者,由于振动,胶管(10)在“D”处易被磨破,从而丧失封严功能;此外,他人还能轻易地将螺帽(13)拧下,拔出气门芯(12)而放气,使自行车不能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封严性能可靠,充气后使用时间长并具有防范功能的气囊充气封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由胶头(1)、套管(6)和堵塞(5)构成;在蓝球等球类内胆上及其他气囊上使用时,则只需将胶头(1)直接粘结在气囊的内壁上即可,如需要封严保压持续时间很长,则可压入堵塞(14),堵塞(14)的作用与堵塞(5)上的龟头相同。堵塞(14)的中心部位制有一盲螺纹孔,供取出该堵塞时与螺杆联接。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简单,零件少,省材料。
2.使用范围广,既可用在车辆的车轮内胎上,又可在蓝球等球类和其它气囊上使用。
3.封严性能好,充气后使用时间长。
4.采用余度设计,可靠性高,寿命长。
5.具有防范功能。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示图,也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胶头,(2)为车轮内胎,(3)为垫圈,(4)为螺帽,(5)为堵塞,(6)为套管,“J”为气针通道,也是第一道封严处,“K”为第二道封严处,“H”为第三道封严处,“P1”、“P2”分别为胶头(1)尾部的圆柱形外表面和圆环状台肩平面。
图3为图1中的A-A剖示图的一种形式。其中“F”、“G”为胶头(1)头部的扁平六边形的长边平面,“J”为气针通道。
图4为图1中的A-A剖示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F1”、“G1”为胶头(1)头部两侧的弧形曲面,“J”为气针通道。
图5为现有技术中自行车内胎的充气封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7)为内胎,(8)为垫圈,(9)为螺帽,(10)为胶管,(11)为套管,(12)为气门芯,(13)为螺帽,“D”为气门芯(12)与套管(11)之间需封严的缝隙,“E”为打气时的进气孔。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用于蓝球等球类内胆上和其他气囊上的气囊充气封严装置示意图。其中(1)为胶头,(14)为堵塞,(15)为气囊壁。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部详述:套管(6)和胶头(1)是通过胶头(1)尾部的圆柱形外表面“P1”和圆环状台肩平面“P2”粘结为一体,构成本气囊充气封严装置的主体件,该主体件是通过垫圈(3)和螺帽(4)固定在车轮的内胎(2)上的,堵塞(5)在充气后旋入套管(6)内。再次充气时,旋出堵塞(5),将气针通过套管(6)和胶头(1)的通道“J”插入内胎内进行。充好气并拔出气针后,再将堵塞(5)旋入至紧固。其作用原理是:充好气并拔出气针后,气囊内的气压作用在胶头(1)头部的“G”和“F”两长边平面上(见图3)或“G1”和“F1”弧形曲面上(见图4),将气针通道“J”的两侧面紧紧压在一起,使气囊内的气体不能通过该通道向外渗漏,并且,充气压力愈高,气针通道“J”被封锁得愈严实,气密性能愈好;另外,堵塞(5)上的龟头伸入胶头(1)的尾部通道内,它压缩胶头(1)尾部的材料,在“K”处进行二次封严;同时,堵塞(5)上的圆锥面还挤压胶头(1)尾部端面的材料,从而在“H”处形成第三道封严,这样,即令有微量气体通过胶头(1)的通道“J”渗出,在“K”和“H”二处又被堵住而无法向外渗漏,故本气囊充气封严装置的封严性能特别好。实验证明气囊装上本气囊封严装置后,只要气囊其他部位不渗漏,充一次气后可长时间使用,为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气囊封严装置的另一特点是:车辆在外停放时,他人很难将堵塞(5)卸下,况且,即令卸下了堵塞(5),由于胶头(1)头部的气针通道“J”是封严的,故内胎内的气体仍不会放出,车子仍可照骑不误。因而本气囊充气封严装置具有防范功能,这是现有技术中任何气囊充气封严装置无法达到的。在套管(6)的尾部沿轴向开有对称的两个直槽,并稍向内收压,其作用是对拧入的堵塞(5)进行锁固,防止堵塞(5)因振动松动或自行脱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李农;胡克键;郭会明,未经胡仲仪;叶竞辉;胡晓波;李农;胡克键;郭会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07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