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上迫紧垫圈无效
申请号: | 93203852.2 | 申请日: | 1993-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752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1-12 |
发明(设计)人: | 纪易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易成 |
主分类号: | B62K21/18 | 分类号: | B62K2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民华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县后***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迫紧 垫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迫紧垫圈的改进设计,具体说涉及一种使上迫紧及上碗保持紧固而不会松脱的一种上迫紧垫圈。
在自行车的结构中,前叉的结构主要是由上碗、上迫紧所构成,如图4所示,前叉管50的顶段环周处车有螺纹,其内部插设一把手竖管51,前叉管50外套接车架体,竖管51和前叉管50间结合后再由上碗52与车架体枢接以使车把转动时,车架体保持不动而前叉可与其同步转动,即可达到转向的目的;其中,由上迫紧53使前叉管50与车把竖管51结合而成,其结构是在上碗52与上迫紧53间加设一垫圈54,该垫圈54为一环圈,其内环面突伸一突块55,可嵌设于前叉管50管口的一开槽56处,上迫紧53则旋压其上,使得垫圈54的上、下面分别与上迫紧53和上碗52接触,在旋动时造成一种相互牵制的迫紧作用,而达到紧固的目的;虽然在静态时现有的迫紧方式极为可靠,但在骑乘时,尤其骑在不平整的路面上时,或者骑自行车登山,迫紧的部位会受到瞬间冲击力,上迫紧53仅由螺接的方式固定很可能在震动中产生松动,而这样的松动一般使用者不易察觉,若再受到震动时,上迫紧53和垫圈54便会因受震而延着螺纹慢慢地上移,使垫圈54与上碗52牵制作用丧失,而一旦上碗52松脱将使骑乘者处于非常危险而不稳定的状态,在现今登山自行车又再度风行全球的情形下这种锁紧结构更有必要加以改善。
鉴于上述的现象,现已对上迫紧60进行了部份改进,如图5、图6所示,其主要的结构是在上迫紧60的侧面沿径向切两沟槽61,并在沟槽61的一端沿轴向切开,使两沟槽61之间形成一束条62,而在束条62断面的一端隔一段适当距离设一斜向凹槽63,并车设一螺孔64通向束条,当螺栓65拧入时便可使束条62受到拉力而向上迫紧60的内侧面紧靠,达到束紧的作用,此种方式由于多了一束紧结构,使得上迫紧60不会如同上述的现有结构那样易于松开而影响上碗,但大大提高了整个的加工过程的成本,同时由于上迫紧必需有足够的厚度以切设出一具有一定宽度的束条,还必需在有限宽度的束条位置横向攻设一螺孔,因此增加了整个加工的难度,这样的加工上迫紧方式,既复杂而又不经济,因此不能普遍地实施在一般的自行车上,其实用性不佳。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改进使结合更为紧固可靠而又经济实用的上迫紧垫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上迫紧垫圈,主要包括螺设在前叉管上的上碗、圈状垫圈、上迫紧,其中的前叉管上有一开槽,而圈状垫圈的内环面有一突块与其嵌合;其特征在于:
上迫紧的侧面设一横向的贯穿螺孔,其相对于螺孔的内面套设一齿状垫圈,该齿状垫圈的外环面形成起伏状,供一螺栓从螺孔拧入而抵于齿状垫圈的外环面,其内环面设有一突块。
前述的上迫紧垫圈,其进一步特征在于:齿状垫圈的外环面呈锯齿状。
以下通过一具体实例并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结构特征。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局剖立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齿状垫圈与螺栓卡合的局部平面剖视图。
图4为现有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6为图5中所述上迫紧的部份剖面图。
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是由上迫紧10、齿状垫圈20、环状垫圈21及上碗30所组成,其中上迫紧10与现有技术的相同,其顶面内侧设有可置入防水垫圈11环槽,其内环面设有螺纹,可螺结于前叉管40上;其底面形成突缘12,突缘12的内面形成一大于原内环直径的环状空间13,以设置齿状垫圈20,于突缘12侧面设有一横向的与环状空间13连通的螺孔121。
齿状垫圈20为一环状体,其内环面有一突块22,与现有的环状垫圈21一起,嵌入并定位于前叉管40的开槽41内,在装配时齿状垫圈20直接套设于前叉管40上,于环状垫圈21上方、上迫紧10环状空间13的内侧(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易成,未经纪易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38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