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列保安接线排无效
申请号: | 93206460.4 | 申请日: | 1993-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360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1-05 |
发明(设计)人: | 郑申定;戴永丰;张伟丰;罗春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有线电厂 |
主分类号: | H04Q1/14 | 分类号: | H04Q1/1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莉华 |
地址: | 315203***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安 接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邮电通信系统电话交换机总配线架上的一种主要关键部件,直列保安接线排。
直列保安接线排起着连接局线(到用户终端设备)和跳线(到交换机)并进行割接、测试及线路遇强电侵袭时对机房设备及人身安全起到保护并发出告警信号的作用。
专利号89219229.1“一种用于配线架的直列模块”,其跳线端子只能承接一根跳线,接线排的总高度较高。现根据邮电部标准“总配线架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有关规定,用此专利的技术方案生产的直列模块达不到邮电部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列保安接线排,其跳线端子能同时承接两根跳线,结构紧凑,能达到邮电部标准的规定,操作、维修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直列保安接线排由安装在背托架上的排告警组合,固定有走线槽、保安单元的跳线模块组合,局线模块组合,固定在背托架上,插保安单元的接地告警组合组成。而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接线槽口的卡接刀和底板插接在有两个和两个以上开口槽的卡接模块内构成跳线模块组合和局线模块组合。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俯视图。
图3.卡接刀结构示意图。
图4.图3的俯视图。
图5.跳线模块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图5的俯视图。
图7.图5的部分放大图。
图8.图6的部分放大图。
图9.割切刀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不锈钢制作的背托架(1),接地告警组合(2)、走线槽(3)、保安单元(6)、排告警组合(7)与现有技术一样不详述。
卡接刀(8)水平端头部有两对称的接线槽口(9),卡接模块(10)前表面有插保安单元(6)的导轨,内部有等分间隔的空腔,顶部有标有字码并距离相等的间隔挡(11)和低于两边间隔挡(11),中间有对称的两开口槽(12),割切刀(14)一端为弯钩,固定在卡接刀(8)上,卡接刀(8)插在卡接模块(10)内部的空腔中,和现有技术一样的底板(13)插接在卡接模块(10)底部构成跳线模块组合(4),局线模块组合(5)结构与跳线模块组合(4)完全一样。
局线模块组合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由单接线槽口的卡接刀和单开口槽的卡接模块与底板(13)构成的局线模块组合(5)′(未提供图)和跳线模块组合(4)组成的直列保安接线排方案。
将跳线模块组合(4)、局线模块组合(5)、(5)′、走线槽(3)的厚度减薄。
将接地告警组合(2)插入背托架(1)中,使该组合中的接地簧片与背托架(1)导通,再插入局线模块组合(5),从用户终端设备引入的局线可从接地告警组合(2)的槽口中进入,穿过局线模块组合(5)引到卡接刀(8)上,用专用卡接工具即可进行接续。在局线模块组合(5)的上端插入跳线模块组合(4),再插入走线槽(3),把从交换机引入的跳线串过走线槽(3)接续在跳线模块组合(4)的卡接刀(8)上,并使一个跳线端子即卡接刀(8),能同时承接两根跳线,从而使此跳线模块组合(4)能承接40条跳线。保安单元(6)分别插入局线模块组合(5)及跳线模块组合(4)正面的导轨内,使保安单元的局线脚与局线模块组合(5)中局线端子相连接,跳线脚与跳线模块组合(4)中的跳线端子连接,保安单元(6)中的告警轴与接地告警组成(2)中的告警簧片相连,接地轴与接地告警组合(2)中的接地簧片相连。最后将排告警组合(7)插扣在背托架(1)上,直列保安接线排总装成,即可进入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跳线模块组合(4)中的卡接刀(8),卡接模块(10)均有双槽口,因此一个跳线端子就能承接两根跳线,并装有割切刀(14),使维护、跳线和割接方便,维护时可不中断用户电话。又因走线槽(3)、局、跳线模块组合(5)、(4)厚度改薄,使结构更紧凑。从而使接线排总高度从290mm下降到250mm以下,达到邮电部部标准,使总配线架造价下降10%以上,而操作和维护方便。同时可使邮电通讯部门安装总配线架的机房层高度降低0.5米,降低了机房造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有线电厂,未经宁波有线电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64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