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空纤维膜式家用净水器无效
申请号: | 93208437.0 | 申请日: | 199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7178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2-23 |
发明(设计)人: | 徐又一;徐红;王红军;柳定荣;忻永和;王树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膜分离工程联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B01D36/00 |
代理公司: | 浙江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祯祥 |
地址: | 310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空 纤维 家用 净水器 | ||
现有家用净水器,通常采用活性炭等吸附有机杂质和细菌;或者采用添加杀菌剂来除去细菌。前者吸附饱和度小,过一段时间不仅不吸附细菌反而成了细菌繁殖的温床,经常需要更换,不够安全;后者的杀菌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并且菌尸体作为热源依然存在于水中,不够纯净,用户仍需煮沸,不敢生饮,并未降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水净化良好、对人体无害、安全可靠、用户可直接生饮、有益身体健康的家用净水器。
采用的结构方案由粗滤器、进水咀、活性炭室、矿化室和出水阀组成,其结构特点是增加一个精滤室,其中有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成的精滤柱6,它包含数千根膜壁有许多微孔的对人体无害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在精滤柱外面装有粗滤套4。自来水经粗滤器、进水咀1、活性炭室Ⅰ、矿化室Ⅱ后经粗滤套4进入精滤柱6后,将水分成两路,一路经纤维中空管道从阀芯7流出,这路为只经过活性炭吸附和矿化的普通净化矿化水;另一路经中空纤维膜壁微孔从阀芯8流出,这路由于又经过纤维膜壁微孔的精过滤能除去微小杂质和细菌,是一种高质量的净化、无菌矿化水,人们可用以生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侧向局部剖视图,表示手臂内部与阀芯的连接关系。
参照附图说明实施例:
如图1所示精滤室Ⅲ中,有由聚丙烯中空纤维膜6制成的精滤柱,精滤柱中心有管道14,与出水孔15接通,两端有封头胶16,将聚丙烯中空纤维膜6封胶成一体,通过上端封胶头将精滤柱装接在壳体17上,在精滤柱外面通过滤芯骨架5固定安装有粗滤套4。
自来水经粗滤器从进水咀1进入活性炭室Ⅰ吸收游离氯及有机物质,再到矿化室Ⅱ溶解出一些有益的微量矿化元素后经底部通水孔3至精滤室Ⅲ,通过粗滤套4进入精滤柱,然后水分成两路,一路经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管至通水道2经左阀芯7的出水孔A输出 仅经过活性炭吸附和矿化的普通净化矿化水;另一路水经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壁上微孔精滤后流入管道14经出水孔15从右阀芯8的出水孔A输出净化矿化无菌水。图1所示的右手臂13内部结构与阀芯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右阀芯8与阀套9滑配,而阀套紧配安装在右手臂13的上端孔,右手臂13连同阀套9可绕右阀芯8转动,当转到一定角度时,右阀芯8的出水孔A与右手臂出水管10接通,而转到其它位置时出水管被阀芯堵住,故只要将右手臂抬起到一定高度,净化无菌水即可不断从右手臂出水咀11流出,左阀芯7与左手臂12的结构连接关系完全与右阀芯和右手臂相同并对称布置,当左手臂抬起到一定高度后普通净化水即可不断从左手臂水咀流出,若要关水只需把手臂放下到原位即可。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效果:
1.过滤质量高,材料性能好:
本净水器除保留原有的粗过滤、矿化和活性炭吸附技术外,增加了终端膜式超微过滤技术,超微过滤材料采用对人体无害亲水型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具有强度高、耐酸碱、耐细菌腐蚀、耐温性好、相同截面率时水通量大等优点,纤维膜上微孔平均尺寸为0.2×0.02μm,能够滤去0.1μm以上所有细菌、病毒与杂质。
2.满足不同饮用水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质量的用水。一种水流过中空纤维膜管道内(不通过膜壁)从出水咀流出,此时自来水经粗滤、矿化、炭滤净化符合国家饮水标准,但未达到全无菌水平,可用作煮水、烧饭等饮用水;另一种是流经中空纤维膜壁微孔进行超微过滤后流出的水,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可直接生饮或制冰块、冰淇淋等。
3.使用方便、外形美观:
净化水、无菌水的出水阀分别安装在左右手臂的转动处。当需要净化水时只需抬起左手臂净化水就可源源不断流出;需要无菌水时只需抬起右手臂即可流出,将手臂放回原处时水即关住,十分方便。阀门装在手臂转动处的内部,不影响外观,整个外形结构布置精巧美观,既可壁挂,亦可平放,可放置在远离水槽的地方。
4.使用寿命长:
由于在进入精滤柱前先经过一个粗滤套,可避免经炭滤、矿化后产生的大于1μm杂质堵塞中空纤维膜;精滤柱中第一路净化矿化水使用时可冲洗中空纤维膜壁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膜分离工程联合公司,未经浙江大学膜分离工程联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84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