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微孔过滤培养器无效
申请号: | 93210917.9 | 申请日: | 199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629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22 |
发明(设计)人: | 叶大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大林 |
主分类号: | C12M1/12 | 分类号: | C12M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微孔 过滤 培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过滤和细菌培养的装置。
与本实用新型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市场上有售的一次性薄膜集菌培养器,其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2222196.0。它的主要结构为透明塑料制作的外壳和装配在其中的滤膜组成,呈圆柱形,其顶部有并排的进口和抽气口。塑料外壳由上下两部分粘合而成,并将滤膜粘合在上下两部分之间,滤膜由筛孔板支撑,底部有一出口,装置经灭菌处理,一次性使用。其工作原理是从抽气口抽气,使装置内形成负压,待检样品经进口吸入装置内,然后在出口抽负压将样品过滤,细菌被滤膜截留,再吸入培养基至刻度进行培养,用于液体样品的无菌检查。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有:1.使液体进入装置操作繁琐,一般无菌检查需重复20次抽气动作,过滤持续时间长。2.装置只能单个使用,检测样品代表性差。3.40ml培养液在培养器内的液层厚度只有3cm。而在需厌气菌同时培养时厌气菌的生长条件之一是培养液液层厚度大于7cm。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液体过滤并在其中进行细菌培养的装置,以实现快捷进样连续过滤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是:设计上下两个四通结构,将三个过滤培养器并联连接;设计一个可控通道;将内径制成2.5cm。
由于上述解决方案中设计了两个四通结构,使每一份样品的过滤都同时均匀通过地三个过滤培养器,使检测具有代表性,并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同时加快了过滤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可控通道,即可利用负压进样,使进样速度大大加快。将内径制成2.5cm,使40ml培养液在装置内的液层厚度大于7cm,以满足厌气菌生长需要。
下面结合附图和两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单个过滤培养器的纵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所示的纵剖面图中,进样口1和出样口5分别在培养器的顶部和底部,可控通道4在培养器的一侧,可控通道4由开关3控制,外壳6为透明塑料制成,壁上有一刻度线2,用于集菌的微孔滤膜7固定在网板8上。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使用方法是:关闭可控通道,将三个培养器的进样口1和出样口5分别用四通结构9和10连接,四通开口11连接样品,另一四通开口12连接负压系统。当开启负压系统,使培养器内形成负压,样口经四通开口11同时分别进入三个培养器,在负压作用下,经微孔滤膜7过滤,经四通开口12进入收集瓶内。过滤完全后,分别取下培养器,然后开启可控通道4,将进样口1连接培养液,出样口5连接负压,把培养液吸入至刻度(40ml),封闭进样口1和出样口5,然后分别进行培养。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是如图1所示的过滤培养器可作为除菌滤器单独使用。方法是将进样口1连接样品,出样口5连接负压,开启可控通道4。样品即通过进样口1迅速进入装置,然后关闭可控通道4进行过滤,当需再次进样时,只需开启可控通道4,重复以上操作,直至完成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大林,未经叶大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091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