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自动千斤顶无效
申请号: | 93211797.X | 申请日: | 1993-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366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2-09 |
发明(设计)人: | 何定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定雄 |
主分类号: | B66F5/02 | 分类号: | B66F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森林 |
地址: | 43009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自动 千斤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千斤顶,特别是汽车用自动千斤顶。
目前,修理汽车时所用的千斤顶一般都是靠人力驱动,爬在车下驱动时,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安全性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用自动千斤顶,便于修车时使用,减轻修车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动力部分和机架部分。在动力部分中,用汽车电动机1作为原动力,其输出轴上套有偏心套3通过平键2结合成一体,其外设置有大轴承4,外套置一个摇筒5。有一定筒6与汽车用电动机1的端盖止口和机座销8的止口套装着,并通过联接螺丝16结合成一体。丝杆7穿过机座销8中间的孔与螺母销9螺丝结合。当汽车用电动机1转动时,偏心套3通过平键2的作用也随之转动。套在偏心套3上的大轴承4的内圈随之转动,其外圈带动摇筒5作平面运动。摇筒5的右侧外圆面和左侧内圆面分别与定筒6的内圆面,丝杆7的右端外圆面接触。由于这两对接触面的直径各不相等,这样就得到了类似于NN型差动机构(见机械设计手册)。本机构的差动比由公式1/i=D摇/D摇-d丝+d摇/D定-d摇求得。从本实用新型中不难看出D摇-d丝=D定-d摇=e,所以i=D摇×d摇/e(D摇+d摇)。 公式中,D定是定筒6的内圆面直径,D摇及d摇分别是摇筒5的左侧外圆面直径和右侧内圆面直径,d丝是丝杆7右端外圆面直径,e是偏心套3的外圆中心与汽车用电动机的旋转中心的偏心距。本实用新型中,有一平面推力轴承13设置在丝杆7和机座销8之间,其作用是为了减少丝杆7在作推力作用时旋转产生的摩擦。小轴承14设置在丝杆7右端的孔中,用于支承汽车用电动机1的左端。平衡块15设置在汽车用电动机1的输出轴上,并通过平键2结合成一体,起着运动平衡的作用。联接丝杆16将汽车用电动机1与机座销8固接成一体。在本实用新型的机架部分中,二力杆10的一端与螺母销9铰支结合,另一端通过圆销12与杠杆11的中部铰支。杠杆11的右端与机座销8铰支结合。当丝杆7慢速转动时,就带动螺母销9及二力杆10的下端向机座销8移近或移远,这样就得到了杠杆11的左端端点与螺母销9的距离改变,当二力杆10的下端向机座8移近时,就会使杠杆11的左端与螺母销9远移,即可顶起汽车,以便修理或更换零件。
上述所说的汽车用自动千斤顶的丝杆7末端还设置一个手动桩17,便于人力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减轻了修车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修车时的安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架部分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具有车床、钻床等加工设备的机械厂均可生产。附图所示的结构就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定雄,未经何定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17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