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双换气扇无效
申请号: | 93212613.8 | 申请日: | 199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69809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勇涛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气扇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双换气扇,它是利用壁式风扇或帘式风扇通过墙壁或帘后排出空气的通风装置,特别适于居室、会议室、办公室和车船的通风换气,也可用于用余热加热鼓进燃烧炉的冷空气。
已有的换气扇是通过叶轮旋转把室内外的空气进行交换,但是在换气过程中,把室外冷空气直接吹进室内,所以在室外较冷时,室内温度降低较多。
有一种空调器,通过用电能加热新鲜空气的方法解决了室温下降较多的问题,但又产生了耗能高的问题,而且价格昂贵。
在已有的空气热交换器中有板式和转子式两种空气热交换器。它们都是一个长方体的箱形结构。按装时长方体的箱子卡在窗户上,一头在窗内,一头在窗外。箱体内都有空气热交换部分和趋动室内外空气进行对流的动力部分。为了增大室内暖空气和室外冷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热交换部分都是由多层扁而宽的空气通道组成,每层空气通道之间由金属箔隔开。通过箱体内的扇风装置可以抽出室内的热空气,同时从室外吹进冷气。冷热空气的通道互相间隔开,这样热空气经过金属箔把从室外流入室内的冷空气加热,达到室内既能换气又能保温的目的。而且因为冬天不需要用电能加热冷空气,所以还可以节能。两种空气热交换器不同的是:由金属箔组成的扁而宽的空气通道在板式空气热交换器中迭合成长方体结构,是固定不动的;在转子式空气热交换器中迭合成园柱体形的转子,电机带动转子绕轴线转动。前者,冷热空气在扁而宽的通道内从一端流入,直接从另一端流出,所以通道的不同部位流速不均,因而不能充分进行热交换所以热效率低。后者因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利于同一通道内不同位置的空气混合,所以热效率高。但是,由于板式和转子式空气热交换器都是直接卡在窗户上,所以都存在噪音对室内影响严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想一种能够换气、保温、节能、热交换效率高,而且室内噪音小的换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在于:这种换气扇有双曲流空气热交换装置(4)、双风扇风机(1)和两根导风管(2)、(3)。双曲流空气热交换装置(4),由多层金属箔隔板(5)、隔离棒(6)组成。
双曲流空气热交换装置(4)的每根隔离棒(6)处设置一个或几个过风口(22),并与下一根隔离棒处的过风口交错布置。以达到使风流在水平方向上多次拐弯或分流的目的。同时金属箔隔板(5)做成波浪形,以达到使风流在铅锤方向多次改变流向的目的。双风扇风机(1),由外转子电机(13)、内叶轮(14)、外叶轮(15),隔风板(17)组成。双风扇风机(1)的内叶轮(14)和外叶轮(15)并排装在电机(13)的外转子上,隔风板(17)插在两个叶轮之间。电机(13)转动时,一个叶轮从室内向外抽风,另一个叶轮向室内吹风。两根导风管(2)和(3)的一端与双风扇风机(1)连接,另一端与双曲流热交换装置(4)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在双曲流空气热交换装置(4)中还有周边密封材料(8)。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在于其安装方式为双风扇风机(1)挂在室外墙上,双曲流空气热交换装置(4)挂在室内墙上。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这种换气扇因为由双风扇风机、双曲流空气热交换装置和双导风管这种互相独立的三部分组成,而噪音的声源--双风扇风机是挂在室外的墙上,关了房间的窗户后,把大部分噪音隔离在室外,所以解决了“转子式空气热交换器”的“噪音直接影响室内”的问题。
2、在“板式空气热交换器”中由于扁而宽的空气通道内没有交错布置的隔离棒,所以室外的冷风从扁而宽的空气通道的一端流入后平行地流向另一端,在同一通道内沿宽度方向上风速分布往往不均,风速快的地方不能被相临通道的暖风充分加热,所以热交换的效率低。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在空气通道内横向交错布置多个隔离棒(6),并把金属箔隔板(5)做成波浪形,迫使在空气通道中参加热交换的空气沿铅锤和水平这两方向上不断改变流向,进行多次混合,使每一部分冷空气都有与相临通道内的暖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机会,所以提高了热交换效率,解决了“板式空气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3、双风扇风机(1)中吸风和排风的两个叶轮(14)、(15)并排安装在电机(13)的外转子上,而且距离只有几毫米,所以结构紧凑,体积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勇涛,未经李勇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26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次性微孔过滤培养器
- 下一篇:安全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