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无触点电喇叭无效
申请号: | 93212893.9 | 申请日: | 1993-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641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3-23 |
发明(设计)人: | 徐永万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永万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红缨 |
地址: | 330024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触点 电喇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辆使用的电喇叭。
目前,各种机动车辆所使用的电喇叭,均为传统的有触点喇叭。其工作原理是:当直流电源导通后,电流通过线圈,使电磁铁产生磁场,将音膜吸下,利用音膜中心上电磁铁的法兰边,压下白金铁弹簧片,使白金分离,以此切断电源,当断电后,利用音膜本身的回弹力回位,然后使白金再次接触,使线圈通电。这样周而复始地接触、断开地循环,使喇叭发出声音。其缺点是,工作时触点电流很大(一般在3~10A),耗电量大;容易损坏,即弹片易断;白金触头容易烧坏,有的虽然在触点间加了拉弧吸收电路,仍然使用寿命很短,特别是6伏的电喇叭,故障率比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延长喇叭寿命、能耗小、工作可靠的车辆无触点电喇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一金属振动膜电路,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电子振荡电路;一接收并放大电子振荡电路发出的信号后去推动金属振动膜电路工作从而使其发出清晰悦耳的响声的功率放大电路。
本实用新型还有,上述电子振荡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3、电容C2、二极管D1及三极管BG1;电阻R1、电阻R3、电容C2、二极管D1串联后通过金属振动膜电路中的电磁线圈YD接在电源VC与地之间,电阻R1与电容C2的串联点接三极管BG1的基极,三极管BG1的发射极接地。
本实用新型还有,上述功率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BG2及三极管BG3,三极管BG2的基极通过电阻R2接三极管BG1的集电极,其发射极接直流电源VC,其集电极接三极管BG3的基极,三极管BG3的集电极接直流电源VC,其发射极接金属振动膜电路的电磁线圈YD。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延长了电喇叭的使用寿命,降低车辆能源消耗;
2、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3、其振荡频率易于调整,使喇叭发出最佳声音;
4、喇叭内腔无腐蚀气体存在,保持喇叭漂亮整洁,不锈蚀,大量节约钢材等各种原材料。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电路原理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所示,它包括一金属振动膜电路3;一电子振荡电路1;一接收并放大电子振荡电路1发出的信号后去推动金属振动膜电路3工作从而发出清晰悦耳的响声的功率放大电路2。
参照图2所示,金属振动膜电路3包括喇叭电磁线圈YD、二极管D2及喇叭Y;二极管D2并联在电磁线圈YD的两端,以消除在喇叭电磁线圈YD两端的反电动势。电子振荡电路1包括电阻R1,电阻R3、电容C2、二极管D1及三极管BG1;电阻R1、电阻R3、电容C2、二极管D1串联后通过金属振动膜电路3中的喇叭电磁线圈YD接在电源VC与地之间,电阻R1与电容C2的串联点接三极管BG1的基极,三极管BG1的发射极接地。功率放大电路2包括三极管BG2及三极管BG3,三极管BG2的基极通过电阻R2接三极管BG1的集电极,其发射极接电源VC,其集电极接三极管BG3的基极,三极管BG3的集电极接电源VC,其发射极接金属振动膜电路3的喇叭电磁线圈YD。工作原理为,当接通电源,直流电源的电流经电阻R1→电容C2→电阻R3→二极管D1→喇叭线圈YD→地,对电容C2充电,由于电容C2两端电压不能突变,三极管BG1截止,此时,三极管BG2、三极管BG3也截止,当电容C2两端的电压上升到高于三极管BG1基极导通门限值时,三极管BG1导通,随之三极管BG2、三极管BG3也立即导通,三极管BG3导通后,电流流经喇叭电磁线圈YD,使铁芯磁化,吸动与振动膜连接的铁芯。同时,当三极管BG1导通后,电容C2经三极管BG1的基极→发射极放电,A点电位下降,当降至三极管BG1导通门限值以下时,三极管BG1截止,电源正电压又转为对电容C2充电,同时,三极管BG2、三极管BG3均截止,喇叭电磁线圈YD断电,铁芯磁力消失,与振动膜连接的铁芯复位,喇叭Y不发出声音。当A点电位又上升至高于三极管BG1基极导通门限值时,三极管BG1导通,接着三极管BG2、三极管BG3导通,重复第上述循环过程。因此振动膜时吸时放,产生高频振荡而发出音响。另外,振动膜还装有共鸣板助振,可使声音宏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永万,未经徐永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28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