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人造血管无效
申请号: | 93217052.8 | 申请日: | 199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027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传瑞;孙衍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工学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清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人造 血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的人造血管。
现有技术中,1978年美国首先在胸腹主动脉重建手术中的腔内血管移植法中采用带金属环的人造血管。目前使用的人造血管环分为封闭固定式及开放式,均为不锈钢或钛合金制成。
封闭固定式环存在的缺点是:在移植过程中不能变形,因此在金属套管部位,用细带结扎压迫可引起主动脉壁的变性或损伤,以至于移植血管脱出。对于扩张不明显的动脉病变,植入这样的人造血管非常困难,甚至产生主动脉内膜撕裂。在人造血管与主动脉壁处有时发生狭窄,易形成血栓。结扎不易定位。
开放性金属环又分为弹性套管及变形棘齿环:
图1为弹性套管结构图
图2为变形棘齿环结构图
如图1:弹性套管1是由弹性不锈钢卷曲而成,在植入前,加压使弹性套管变小,并用血管钳固定,植入主动脉后,放开血管钳,弹性套管靠弹力自动回复至原来的直径。其缺点是:不能结扎,仅依靠弹性膨胀的压力来固定人造血管,因而易发生人造血管脱出。
如图2:变形棘齿环2也是由不锈钢板卷曲而成。环的两端有重叠部分。通过加压可使直径变小,然后用血管钳固定。当植入动脉腔内后,松开固定钳,将血管钳伸至人造血管内,把其扩张至原来的直径。此环重叠的内侧端有一棘齿,当环恢复至原来的直径时,棘齿卡在外侧端的缺口处,使之固定,外加结扎带。缺点是操作复杂,棘齿处易引起主动脉壁坏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操作、不易滑脱、安全性高的带有钛镍记忆合金环的人造血管。
本实用新型的要点为:人造血管的两端各套一个钛镍记忆合金环。两端人造血管翻折后,合金环被包于两层人造血管之间并缝合固定。人造血管翻转部位的内周面,缝有两道与接口平行的防滑带。以便在移植后,用较宽的带子定位结扎。
上述的钛镍记忆合金环为圆桶状。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人造血管两端套有钛镍记忆合金环,并与人造血管缝合固定成一体,因此,植入血管前可在一定温度条件将带环部位夹折变形,方便地插入人的血管中。插入后,记忆环在血液的温度条件下自动恢复记忆的形状,质地变硬,紧贴血管内壁,无涡流、无血栓形成,给血管移植术带来极大的方便。安全、可靠,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可由原来的4分钟缩短至2分钟。此外,在翻折的人造血管内侧面有防滑带,可以在记忆环部位使用较宽的结扎带,固定方便,不滑脱,减少对血管壁的压强,避免血管损伤。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5、图6为钛镍记忆合金环桶状原形、任意变形及恢复原形的原理图。
图7为本人造血管植入人体血管后的连接示意图。
如图3所示:将两个处理好的圆桶状钛镍合金记忆环3,分别套在一段人造血管4的两端,两端人造血管翻折后,合金环被包于两层人造血管之间,并缝合固定。人造血管翻转部位的内周面,缝有两道防滑带5,该防滑带平行于接口并间隔一定距离,以定位较宽的结扎带。
如图4、图5、图6所示:进行血管移植手术前,将套有钛镍记忆合金环的两端置入-2℃--6℃低温水中,此时钛镍记忆合金环变得质地极软,这时将其折成任意方便插入血管的形状,分别植入动脉远、近端腔内,钛镍记忆合金环加温至人体温度时,即恢复至原来的直径,质地变得坚硬,并固定于动脉腔内。然后如图7所示:在主动脉外面记忆合金环的两条防滑带之间的部位,用带子进行结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未经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70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