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风扇马达无效
申请号: | 93218900.8 | 申请日: | 1993-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67469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添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正浩 |
主分类号: | H02K5/22 | 分类号: | H02K5/22;H02K7/1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扇 马达 | ||
一种风扇马达,系将传统风扇马达的结构做一局部的改变,以得到较习用风扇马达积更为轻巧短小之目的者。
按,只要使用过立式风扇的人,一定曾经有过下列的经验,那就是位在保护网后方的风扇马达部分普遍呈现一种长椭圆(方)形的体积,尤其是马达的前后距离过长,除给人头重脚轻不平衡的映象之外,事实上也经常会造成移动搬运或收藏存放上的不方便,一直未得改善之道。
直至最近,曾有有心人士研究将传统网扇马达内用于做为风扇方向转动的控制器(如公告编号198383号专利)改以同步马达取代,一方面系因同步马达较一般的转向控制器体积较小,一方面将该同步马达改设于马达后壳下方传统转向控制器受限必须装于马达后壳后方(传统转向控制器受限必须装于马达后壳后方)而成功的将风扇马达前后距离缩短,若就其目的来看,该种改良确实达成了缩小风扇马达的体积;然而,以创作者从事设计的多年经验来看,却无法苟同,缘因是项改良实际上并不能合乎经济、实用的要求,分析如下:
一.就创作者实地了解得知,同步马达之单价远较传统转向控制器高出许多(约为7:1),其所增加的成本必定会转嫁于一般消费者身上。
二.传统转向控制器为机械式齿轮传动,故障率非常低,不似同步马达那么容易故障,又不易修复。
职是之故,创作者有感于传统转向控至器有保留的必要,企图在此前题下对传统风扇马达结构做一改良,提供一种将马达支柱设计于马达后壳下方,令风扇心杯能直接套覆于马达前壳上转动,而可大幅缩短风扇马达前后距离者,为本创作“风扇马达新颖结构”之主要创作目的。
本创作风扇马达之次要创作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具有S型弧段的导柱设计,可保持整个风扇重心更加平稳者。
本创作风扇马达之再一创作目的,系提供一包覆式的马达前壳设计,可避免当风扇叶取下时,手指误触的危险性。
为让各审查委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创作之构成,特辅以必要之实施例及图式并详细说明于后,谨请参阅。
图式说明:
图一系传统风扇马达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二系传统风扇马达内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三系本实用新型之立体系统分解图;
图四系本实用新型之平面示意图;
图五系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图,并显示出其S型弧段导柱造形;
首先,有必要对传统风扇马达结构做一说明,传统风扇马达如图一所显示者,主要由一马达前壳1、一马达后壳2共同将一马达矽钢片3锁接于其中;马达前壳1下方先串接一马达支柱4后再与导柱5相连接,而马达后壳2背后则接设有一转向控制器6用以控制整个风扇马达头做左右摆动的动作,其中,马达前壳1与马达后壳2中间所包覆的马达矽钢片3为马达的主体,其传动轴31由马达前壳1的中间向前穿出,用以与风扇叶7连接传动。
若再从图二所示传统风扇马达的平面图中,即可了解构成传统风扇马达的前后距离过长的原因了。由于马达支柱4系位于马达前壳1的下方,使得传动轴31必须向前延伸好让风扇叶7串接,以便让马达前壳1下方的马达支柱4成为位居整个图面结构的中心位置,因此若冒然将马达支柱4改设于马达后壳2的下方,则会因为马达支柱4过于偏向图面结构的右边而破坏结构平衡,是以在传统的风扇马达结构中,所有马达支柱4皆做在马达前壳1下方的原因,以致于不能有效改善马达结构中前后距离过长的缺点,除非能将马达结构中各别构件的体积尽量做小、做扁,此点系为现阶段马达制造技术的瓶颈,于此不于讨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正浩,未经陈正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89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功能双埚玻璃拉丝机
- 下一篇:防倒书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