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态心电监护仪无效
申请号: | 93221568.8 | 申请日: | 199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66773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01 |
发明(设计)人: | 温振东;王居恕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三宇电器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0402 | 分类号: | A61B5/04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3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监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医疗的监护仪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由主机、电源供给以及导联输入件构成的动态心电监护仪。
现有技术中的动态心电监护仪,由于电源供给以及导联输入件(与人体接触、向主机提供心电讯号)在结构上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使得主机功能不能得到良好展现,从而影响使用效果。
1、现有技术中电源与主机的联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焊接在电源正、负极板上的引出导线通过金属导电按扣与主机揿接;另一种是将焊接在电源正、负极板上的引出导线通过插头与主机上的插座插入式触接。两种联接方式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常常由于引出导线被拉断或揿件(插件)配合不紧密,导致讯号消失或出现偏差。
2、现有技术中的导联输入件是将多芯插头与多根排线连接后经转接盒,再与电极导线连接。外接转接盒不仅使导联输入件成本加大,而且,使用中,与转接盒相接处的多根排线触点因主机经常处于动态操作状态,极易折断,从而造成讯号中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对动态心电监护仪的电源供给和导联输入件部分作出改进,以提高整机工作可靠性、降低使用成本、使主机功能得到良好展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由主机、电源供给以及连接电极的导联输入件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
a、所述电源供给采用电池组,所述电池组由绝缘塑套包封,电池组的正、负极位于同侧,其正、负极板分别自绝缘塑套的两只极性孔中露出;与所述具有同侧正、负极的电池组相应在主机电源盒内设置位于同侧的正极簧片和负极簧片;所述正极簧片和负极簧片分别与主机电源回路连接。
b、所述导联输入件采用带有插拔式封帽的多芯插头,连接电极的导联线穿过封帽与多芯插头上的导电针片直接焊接。
本实用新型相比已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电源供给部分无引出导线,并采用簧片弹性连接,彻底消除了因导线拉断或揿接(插接)结构配合不紧密带来的电源开路或接触不良等问题。
2、电池组与簧片弹性连接,便于电池更换、方便使用。
3、本实用新型导联输入件结构简单、成本低。所设置的封帽使得导线连接可靠性好,在动态操作过程中摆动性小、导线不易折断。
4、由于采用插拔式封帽结构,不仅能保护导线触点,使其不暴露在空气中,从而提高导电性能,而且,在制造过程中封装工艺简单、检修方便、易于更换、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供给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A--A向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盒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绝缘塑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联输入件结构示意图。
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参见附图1、2,电池组5由绝缘塑套7包封,其正负极位于同侧。可以是电池组5的底部,也可以是电池组5的旁侧。位于同侧的正、负极板分别自绝缘塑套7的两只极性孔10中露出。
为了不致因电池组放入电源盒时,电源极性反接,损坏主机,将绝缘塑套7上的两只极性孔10设计为偏心结构,并且两孔偏心方向相同。这样,当将电池组5放入电源盒中,若极性正确,则正极簧片触点6和负极簧片触点4分别与相应位置上的自两只极性孔10中露出的电池组5正、负极板接触,为整机供电;若极性错误,由于极性孔10偏心,则正极簧片触点6和负极簧片触点4均与自两只极性孔10中露出的电池组5正、负极板位置偏离、不接触。
为避免电源极性反接,也可以在主机电源回路中串接单向二极管,所述单向二极管正极与正极簧片8连接。图中1为主机外壳。
本实施例通过在电源盒盖2的内侧,设置压楔3(如附图3所示),或者在主机电源盒盖2与电池组5之间放置压簧,以保证电池组5的正、负极板与正、负极簧片可靠接触。
本实施例中导联输入件如附图5所示。采用带有封帽15的多芯插头12,封帽15为插拔式,导联线11一端连接电极16,另一端穿过封帽直接与多芯插头12上的导电针片13焊接,导电针片13插入在导电针孔14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三宇电器技术研究所,未经合肥三宇电器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215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