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电吸尘卷帘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23770.3 | 申请日: | 1993-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72609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7-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殿莉;卢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47L4/00 | 分类号: | A47L4/00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法律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世权,詹漪珠 |
地址: | 61004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吸尘 卷帘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电除尘设备,具体说是一种静电吸尘卷帘装置。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除尘卷帘装置,它包括卷帘鼓、除尘器、固定支架和反拉器。固定支架为两块支架板,分别固定在窗或门两侧的墙壁上。卷帘鼓是长园柱体,鼓两端有轴,置于固定支架上。这种卷帘装置的除尘器也只是将卷帘布上的灰刮掉而没有收集器。这样刮下来的尘土四处飞扬,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卷帘布还要经常拆洗,也影响了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除尘、集尘、使卷帘设备寿命长的静电吸尘装置。
本实用新型静电吸尘卷帘装置包括卷帘鼓、除尘器、固定支架和反拉器,其特征在于卷帘鼓上面的除尘器包括灰尘收集盒、毛刷、固定转轮和毛刷摩擦板。灰尘收集盒底部开有长条口,盒内装有比盒长略短的毛刷。毛刷轴两端装有部分露出灰尘收集盒底部长条口的固定转轮,与卷帘鼓上的帘布接触。灰尘收集盒长条口两长边内侧各有一毛刷摩擦板。灰尘收集盒通过盒外两端板上部的一对固定轴,分别插在两个与固定支架滑轨相配合的滑块上。当卷帘鼓在放帘或卷帘时,帘布与固定转轮接触而产生摩擦力矩,促使毛刷转动,摩擦灰尘收集盒上的毛刷摩擦板,从而产生静电感应,致使吸收卷帘布上的灰尘并被扫入灰尘收集盒内。由于固定支架上一对滑块的作用,在卷帘或放帘过程中,随着卷帘鼓上帘布的增厚或减薄,可自动调节收集盒在固定支架上的位置,确保转轮与帘布相接触。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静电吸尘卷帘装置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灰尘收集盒的截面图。
由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静电吸尘卷帘装置包括卷帘鼓1、除尘装置、反拉器和固定支架2。卷帘鼓1是个长园柱体,鼓两端的中心有鼓轴3,通过轴承置于固定支架2上。除尘装置位于卷帘鼓1的上方,它包括灰尘收集盒4、毛刷5、固定转轮6和毛刷摩擦板7。灰尘收集盒4是一长条形盒,其长度与卷帘鼓1相等,在其底部,正对卷帘鼓1开有一轴向长条口,毛刷5通过毛刷轴8安装在灰尘收集盒4的两侧端板9上。两个大小相等的固定转轮6分别对称地安装在毛刷轴8的两端,并部分露出长条口,与卷帘鼓1上的帘布接触。毛刷摩擦板7是两块置于灰尘收集盒4内、分别与盒4底部长条口的两长边相连,并与盒4底板成锐角的长条板(见图2)。灰尘收集盒4通过其两侧端板9上部的一对固定轴10分别固定在两个滑块11上,滑块11与固定支架2上的滑轨12配合滑动,使除尘装置随卷帘鼓1的卷帘、放帘而上、下滑动。
反拉器则包括一拉轮13和挂在拉轮13上的拉绳14,而拉轮13固定在一块固定支架2的鼓轴3上。
毛刷摩擦板7可直接由灰尘收集盒4的底板形成,也可在底板长条口的两长条边处,各装一块与底板成锐角的板,伸入盒4内。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支架2包括两块支架板,分别固定在窗或门两侧的墙壁上。每块支架板上装滑轨12,并与之配套的滑块11,滑块11沿着滑轨12可在竖直方向上滑动。卷帘鼓1通过鼓轴3置于固定支架2上,鼓轴3上装有轴承。
灰尘收集盒4、卷帘鼓1和毛刷摩擦板7可用塑料制作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拉动反应器中的拉绳14时,固定支架2上的拉轮13转动,带动了卷帘鼓1转,进行卷帘或放帘。由于运动着的帘布与灰尘收集盒4中毛刷轴8上的固定转轮6相接触,产生摩擦力矩,促使毛刷5转动,摩擦灰尘收集盒4内的毛刷摩擦板7,产生静电感应,吸收卷帘布上的灰尘并被扫入灰尘收集盒4内。由于固定支架2上一对滑块11的作用,在卷帘或放帘过程中,随着卷帘鼓1上帘布的增厚或减薄,可自动调节灰尘收集盒4在固定支架2上的位置,确保固定转轮6与帘布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不仅解决了窗门帘的除尘问题,而且保持了居室的环境卫生,有利于健康,也延长了卷帘布的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外型美观,可广泛应用于家庭、宾馆、饭店和实验室。
实施例:
灰尘收集盒为1500×50×46mm的长方体;
灰尘收集盒内毛刷轴上的固定转轮φ25mm;
灰尘收集盒外两端的固定轴φ10mm,长80mm;
卷帘鼓长1500mm,φ50mm;
固定支架每块长200mm;
固定支架上的固定拉轮φ90mm;
拉绳为尼龙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未经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237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