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叉竖管的改进构造无效
申请号: | 93225956.1 | 申请日: | 1993-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746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8-10 |
发明(设计)人: | 吴俊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俊霖 |
主分类号: | B62K21/02 | 分类号: | B62K2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肖剑南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叉 改进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特别地,是一种自行车前叉竖管的改进。
自行车由昔日的代步工具,演变成健身、竞赛的工具,对于其性能的要求,亦从单纯的骑乘代步,发展至轻巧、便捷及美观的品味需求,但无论骑乘者对自行车的要求为何,自行车的优劣实乃取决于其结构设计及强度是否达到安全性要求,尤其是以竞赛为主的自行车,其结构设计的优劣实为胜负的关键。
一般而言,一部自行车的制造上,关系到整个车身结构强度与车体重量的关键乃在于车架,而车架结构又以前叉部份及后叉部份为重点,该二部份乃枢接轮体锁控车体行进及受力的枢钮,此二部份设计乃关系到骑乘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其中前叉部份对于骑乘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影响尤其,其原因在于:自行车骑乘时,因路面不平而引起的振动或碰撞所产生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即为前轮部位,此时支撑前轮的前叉竖管即成为承力点,而其结构设计即关系到前轮部位是否足以承受该股作用力,故前叉竖管部份的结构设计及强度实为骑车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关键,亦为一部自行车优劣的先决条件。
为了使自行车前叉竖管部份具有适当的强度,一般的方法乃在于竖管与前叉的结合段管壁予以增厚处理,藉以增进其结构强度。现有技术的前叉竖管结构,可参阅附图1来说明,由图1可知,竖管10与前叉13的结合端11的增厚处理,主要是增厚结合端11管壁的内缘,因此竖管10结合端11的外径保持不变,而内径由上向下逐渐缩减,使结合端11的管壁厚度增加,藉以增强其结构强度,复于该段适当位置,焊接一级式套环12,予以补强作用,另于竖管10结合端11两侧连接以圆形或椭圆形的前叉管13,即完成前叉竖管整体的装配。
但是,以上所述的前叉竖管结构,于制造及使用上仍存在以下缺点:1、欲令竖管外径不变,而内径由上向下逐渐缩减,以达到增加管壁厚度的目的,此种将管壁内缘予以增厚的加工方式,其技术上较为困难,且结构强度亦不尽理想;2、因其于竖管上另焊有一套环以补强其结构,但此套环于竖管套设车头碗时,由于套环系突设于竖管上,于车头碗沿竖管顺势而下时,当其遇到此套环时,若其位置稍有偏移,极易与套环产生卡角现象,而目前自行车生产自动化高,当车头碗与竖管的套环产生卡角时,往往无法检知,仍予以焊接固定,从而造成瑕疵品;3、上述前叉系为圆形或椭圆形管构成,从力学的角度,圆形物体受冲击时最易产生破坏变形,影响整体结构,同时其于装配轮体时,因需考虑轮体的宽度容许量,对于圆形或椭圆形的前叉,其管径较大,欲保持相同间距,其二叉管的中心距离必较方管为大,而形成略为外张的状态,影响整体美观性且对轮体的夹持稳固性亦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前叉竖管的构造,其竖管的内径不变,而外径则由上向下逐渐扩张,达到增加管壁厚度,以增进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竖管之外缘乃呈斜度向外扩张,于装配车头碗时,极易顺势滑入卡制定位,不致形成不良疵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前叉为外圆弧内平面的设计,于外兼顾整体的滑顺及安全防护,于内藉平面与圆弧构成的叉角,增加前叉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藉前叉的内平面设计,使其于装配轮体容许范围内,以相同的间距而能较圆形前叉更为缩减二前叉的中心距离,以增加对轮体的夹持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由竖管与前叉组成的前叉竖管构造,其中,该竖管与前叉的结合端管壁乃予以增厚处理,使竖管结合端的内径不变,而管壁外缘则以斜度由上向下逐渐扩张,而至其结合段则形成卡缘,藉以增加其管壁厚度,增进其结构的强度;该前叉的结构上,乃以外圆弧内平面的D字型设计,由上至下逐渐缩减,使前叉的外侧缘略呈圆弧向后扩张,而前叉内侧缘则呈直线平面,于外侧缘与内侧缘间乃形成叉角,藉以增加前叉受冲击时的抗力强度。另外,为利于较小前叉的装设,该竖管的结合段可予以再次的缩管,使其结合段向内缩减,而形成一凸缘。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竖管内径不变,而使其外径由上向下逐渐向外扩张,因此其管壁增厚的方式,于技术上较习用竖管内缘增厚的方式容易,同时于结构强度上亦较佳;2、由于竖管外缘的斜设计,使其于装配车头碗时,可使其依竖管的斜度顺势滑入卡制定位,而不致发生卡角现象;3、由于本设计的结构强度较佳,不必如习用品加焊一套环补强,减少不必要构件、材料的耗费,及加工程序;4、由于其前叉的外侧圆弧内侧平面的设计,所构成的叉角,可增加前叉受冲时的抗力强度;5、由于前叉的结构设计,使其装配轮体时,二前叉的间距可缩小,以增加对轮体的夹持稳固性,且增进整体的美观。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作进一步的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俊霖,未经吴俊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259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行星钢球无级变速器
- 下一篇:自压回流式污水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