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电空气净化器无效
申请号: | 93226519.7 | 申请日: | 1993-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9421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4-12 |
发明(设计)人: | 吴吉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永健实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C3/14 | 分类号: | B03C3/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石绮玥 |
地址: | 20012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空气 净化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电空气净化器,特别是一种具有杀灭细菌、静电除尘的空气净化器。
现有的空气净化器,一般具有除烟尘、脱异味、除细菌及负离子发生等作用,但均无杀灭细菌的功能。在污染的空气中,负离子吸附或凝聚尘埃、细菌而成为重负离子,对人体有害无益。
美国专利4,629,482采用HEPA高效过滤器,其开机2小时后的滤菌能力为92.4%,但无杀菌功能,被滤去的细菌仍有可能返流进入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可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又可静电除尘的空气净化器。它适用于证券所、餐厅、舞厅、计算机房、宾馆等场所,使这些场所的空气中细菌含量小于国家卫生标准GB9663-9672-88。还适用于医院手术室、制药、电子、光学、食品监测、防疫等要求洁净度达到一万级的洁净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实现的: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首先通过静电预过滤器,去除粉尘。然后进入由三个窄间距蜂巢针棒双区电场串联而成的静电灭菌装置,在电场收尘板上涂复长效灭菌剂,三小时内将捕集到的细菌接近于100%的杀灭,窄间距蜂巢针棒双区电场的风速为2.8m/s,平均场强为8Kv/cm,有效滞留时间为0.028s,从而避免细菌重返气流的可能。最后进入浸渍型活性炭过滤器,消除Co、NH3、O3以及各种异味。与其配套的高频高压恒流安全开关电源在负载变化时,其高压输出电流的变化小于5%,从而保证电场安全工作,不产生臭氧与打火。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的窄间距蜂巢针棒状双区电场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的窄间距蜂巢针棒状双区电场结构侧面示意图。
实 施 例
立柜式静电空气净化器,主要由进风口1、低噪声双联双进风离心机2、120w供电开关电源4、高频高压恒流安全型开关电源3、静电预过滤器5、高压静电电场6、7、8、浸渍型活性炭过滤器9、电器控制板10、红外感应开关11、负离子发生器12以及出风口13组成。
其中高压静电电场6、7、8的结构都是相同的,为蜂巢针棒状双区电场结构。收尘极外壳(14)和阴极固定板16都是由ABS塑料注塑成形,蜂巢收尘极杀菌极板15由0.3μm厚的铝合金冲模成形,然后把它焊接定位于收尘极外壳14之中。每个电场有94只蜂巢,相应地就有94根放电极。放电极是由用φ8mm的黄铜薄壁管构成的棒状放电极17和由用φ0.7mm不锈钢经磨圆工艺制成的针状放电极18组成。棒状放电极17与针状放电极18之间用5mm长的黄铜棒连接,它们三体之间经过热套工艺紧配而成。放电极与阴极固定板16之间用粘结剂加固,然后用φ0.6mm裸铜线焊接连成通路。
当室内空气中混有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有粗粉尘、香烟雾、细菌、病毒、致癌物质、有毒有害气体时,打开供电开关电源4,室内空气从进风口1进入,到达静电预过滤5过滤掉粗粉尘,如毛发、纤维、灰尘等。然后进入高压静电场6、7、8三电场串联结构能使各个电场分别工作在最佳状态。第6、7电场能使微细的气溶胶凝聚成粗粉尘。蜂巢针棒双区三电场结构有很大的吸尘表面积,能高效去除空气中烟雾、可吸入粉尘、细菌、病毒与致癌物质。电场的收尘极杀菌极板15上涂有长效杀菌剂,能迅速杀死被电场捕集的细菌、病毒、从而避免细菌与病毒聚集、繁衍,三小时内将捕集到的细菌接近于100%的杀灭。此时,窄间距蜂巢针棒双区电场的风速为2.8m/s,平均场强为8Kv/Cm,有效滞留时间为0.028s,从而避免细菌重返气流的可能。最后进入浸渍型活性炭过滤器9,浸渍型活性炭兼有化学、物理吸附及催化还原的作用,对净化Co、NH3、O3以及消除异味的效用十分明显。从浸渍型活性炭过滤器9出来的洁净空气进入负离子发生器12,在清洁的空气中,轻负离子起到空气维生素的作用。清新的空气靠风机动力从上部的出风口13直接送至室内的每个角落,从而实现空气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永健实业公司,未经上海永健实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265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