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腔二囊式气胸引流管无效
申请号: | 93231746.4 | 申请日: | 1993-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602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改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改明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45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腔二囊式 气胸 引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的将介质输入体内或从体内取出的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二腔二囊式气胸引流管。
现有技术中,对于人体气胸的治疗,常采用肋间切开插管闭式引流术。所用插管一般是单腔引流导管,此管虽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可行的优点,但也在如下缺点,一是此导管不易固定,容易坠出;二是胸腔内气体压力较高时,气体容易沿导管外间隙渗漏到皮下,造成皮下气肿,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三是肋间切口较大时,还必须缝合肋间肌肉和皮肤,较费工费时,操作者劳动强度大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单腔引流导管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新颖、固定牢靠、导管外间隙不漏气、不必缝合切口处肌肉和皮肤、操作简单、省工省时的二腔二囊式气胸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对单腔引流管的改进设计而实现的。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在一根两端敞口的引流管2的管腔8内的一侧设有前端为盲端的充气管1,其后端为喇叭口型并伸出引流管2外;在引流管2的管壁上开有两个圆孔9、10,与充气管1相通,两个气囊3、4分别套装圆孔10、9相对应的引流管壁上,且其两端分别用丝线捆扎,引流管前端口的两侧管壁相对应的位置上,开有圆孔6、7,其后端口为喇叭型。
其技术特征是:在于引流管壁上的气囊3、4之间的距离是1.5-3cm;充气管、引流管用硅橡胶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采用在引流管腔内一侧附着外壁内的充气管及与两气囊相通的结构设计,所以其具有导管固定牢靠能有效地防止导管坠出,两气囊封闭胸腔切口内外,胸腔内气体不能沿导管外渗漏皮下造皮下气肿,减轻了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无须再进行肌肉和皮肤的缝合,操作简便,省工省时,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
结合附图中给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由充气管1,引流管2,气囊3、4,丝线5、圆孔6、7、引流管腔8及圆孔9、10组成。本实施中引流管2两端敞口,其前端口的两侧壁相对应的位置上开有圆孔6、7,与前端口及管腔8相通,其后端口呈喇叭型;充气管1附着于引流管2的管腔8内一侧,前端口为盲端,后端口呈喇叭型并伸出引流管2以外,在引流管2一侧的管壁上开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圆孔9、10与充气管1相通,气囊3、4通过引流管套装其上,气囊3、4两端分别用丝线5捆扎。气囊3、4之间距离1.5-3cm,其引流管、充气管用硅橡胶制造。使用时,先将引流管2前端通过肋间切口送入病人胸腔,直至气囊4进入体内,气囊3在体外位置即可,后将引流管2的后端口与水封引流瓶相联接;再通过充气管1的后端口用注射器向其内充气,气体通过圆孔10、9向气囊3、4充气,后将充气管1的后端口用止血钳夹闭,这时两气囊将肋间切口的内外侧完全密封,胸腔气体不能通过外间隙渗漏到皮下,同时引流管2被固定牢靠而不能坠出。取管时先将充气管1后端口的止血钳松开,充气管1内气体放出,后将引流管2抽出。其设计合理,结构新颖,操作简便,术者省工省时,患者容易接受,适于各级医院推广普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改明,未经张改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317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