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长寿命电喇叭无效
申请号: | 93233006.1 | 申请日: | 1993-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105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4-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文杰 |
主分类号: | B60Q5/00 | 分类号: | B60Q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2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寿命 电喇叭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辆的信号报警装置技术领域。
目前,各种机动车辆所使用的电喇叭一般都为有触点喇叭。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直流电源导通后,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将膜片吸下。利用与膜片连为一体的衔铁上的绝缘垫圈,将动触点片压下,使触点断开,以此切断电源。当断电后,利用膜片本身的回弹力回位,这就使触点再次接触,使线圈通电。这样周而复始地接通、断开,产生振动,使喇叭发出声音。这种喇叭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调试容易、耐温耐振的优点。但长期以来,也存在火花大,触点易烧蚀,喇叭寿命短的缺点。触点烧蚀是喇叭失效的主要原因。
CN2053595U公开了一种无触点喇叭,试图解决触点烧蚀的问题。但是由于该喇叭成本太高,约比有触点喇叭高一倍,并且结构复杂,耐温性能差,所以目前还不太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喇叭。它不仅可以解决触点烧蚀的问题,而且成本低,结构简单,寿命长、耐温及耐振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利用三极管的“饱和”与“截止”特性,来控制喇叭线圈电路中大电流(约1.5-5A)的通与断。保留喇叭触点,用来接通与断开三极管中基极的小电流(为毫安级小电流)。因为触点通断的电流很小所以可以完全消除火花。又由于保留了触点,因此,长寿命喇叭的振动原理与原来的有触点喇叭的振动原理完全一样。这就保留了原来的有触点喇叭的所有优点。
在喇叭中,线圈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另一端与三极管的C极相连。三极管的B极通过静、动触点及基极电阻R。与电源正极相连。三极管的E极通过按钮与电源负极相连,为了消除线圈中的反向电动势,以保护三极管,所以在线圈的两端并联了一个泄放二极管D。二极管的负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二极管的正极与三极管C极相连。基极电阻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另一端与动触点相连。当按钮接通时,三极管基极产生基极电流,(使I5>Ic/β),三极管导通并迅速进入饱和状态,线圈中的电流从电源正极→线圈→三极管C极→三极管E极→按钮→电源负极。此时,喇叭线圈中产生磁场,将衔铁吸下,与衔铁相连的绝缘垫圈在运动过程中将动。静触点断开。使基极电流中断,三极管迅速进入到截止状态。线圈中电流消失,线圈中的磁场消失。此时,衔铁在膜片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原来位置,使动、静触点又闭合,使线圈通电。这样周而复始地接通、断开,产生振动,使喇叭发出声音。
当晶体管截止时,喇叭线圈中产生强大的反向自感电动势,可能将三极管击穿,所以在线圈两端并联一个泄放二极管,以保护三极管。当线圈中通电时,二极管被反接,不导电,当线圈中断电时,根据楞次定律。线圈中将产生反向电动势,此电动势使二极管导通,线圈与二极管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保证了三极管不被击穿。
由于长寿命喇叭的触点只通断很小的电流,经试验,动、静触点之间无火花产生,故可不必用钨或银触点,而可采用廉价的铜触点。由于线圈中的大电流在三极管内部通断,无火花产生,故可省去原来有触点喇叭中的消弧装置,以降低成本。
当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时,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或由其他因索引起的基极电流的微小变化,不能引起集电极电流(即线圈电流)的变化,(即无放大作用)。因此,长寿命喇叭的耐温耐振性能很好,喇叭工作稳定。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故可以延长喇叭寿命,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铁芯;2.线圈;3.泄放二极管;4.衔铁;5.绝缘垫圈;6.膜片;7.回音板;8.三极管;9.按钮;10.基极电阻;11.动触点片;12.静触点片。
附图1中,线圈(2)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另一端与三极管(8)的C极相连。三极管(8)的B极通过静触点片(12)、动触点片(11)及基极电阻(10)与电源正极相连。三极管的E极通过按钮(9)与电源负极相连。泄放二极管(3)的负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泄放二极管(3)的正极与三极管(8)的C极相连。基极电阻(10)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另一端与动触点片(11)相连。按钮(9)的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另一端与三极管(8)的E极相连。
当电源电压为DC24V时,泄放二极管(3)的型号为IN4007;三极管(8)的型号为3DD15D;基极电阻(10)的阻值为200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文杰,未经刘文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33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