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应力板架工具式模板无效
申请号: | 93238992.9 | 申请日: | 1993-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343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29 |
发明(设计)人: | 熊际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熊际忠 |
主分类号: | E04G11/00 | 分类号: | E04G11/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江晓萍 |
地址: | 6291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 工具 模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建筑施工上的模板,特别涉及的是一种使模板与支架系统共同工作能产生预应力的预应力板架工具式模板。
目前用于国内建筑施工上的模板,主要由组合钢模板和支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支架系统主要有钢管支架或平面可调桁架或钢支柱或门式支架等形式。组合钢模板面积小,所需规格多,且需大量连接件,不能充分利用钢材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使钢模板板面厚度较大,且还需在板背面上设加劲肋。平面可调桁架由两个半榀桁架拼装而成,但每档可调尺寸受连接螺栓孔距离的限制。桁架上下弦杆采用钻孔螺栓连接,减少了上下弦杆的受力截面。组合时,需在平面可调桁架上部装上横梁后再将模板搁置其上,致使钢模板和支架系统工作配合单一,不能更好地配合。安装、拆除工作量大,费工费时。
鉴于以上原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稳定性好,通用性强,组合时安装拆除方便、省力的预应力板架工具式模板。
本实用新型中有预应力模板、支架装置,支架装置中至少有两榀可调式平面桁架,每榀可调式平面桁架由两半榀桁架拼装而成,在每榀可调式平面桁架中的上、下弦杆的左、右端头节点上有分别与上、下弦杆左、右端头连接的上左滚筒支座、上右滚筒支座、左下弦杆端连接板、右下弦杆端连接板,上左、右滚筒支座上装有上左滚筒、上右滚筒,在每榀平面桁架中有两端可与左、右下弦杆端连接板连接的张拉调整机构,在两两可调式平面桁架间相对应节点位置上有水平传力系杆支座,水平传力系杆两端分别置于两可调式平面桁架上的相对应的水平传力系杆支座上将两可调式平面桁架连接,预应力模板置于支架装置中的可调式平面桁架上弦杆上其两端分别绕过上左右滚筒而连接在张拉调整机构上(参见图1、图2、图4),根据施工时的情况确定支架装置中的可调式平面桁架的跨度,通过每榀可调式平面桁架上的水平传力系杆支座和水平传力系杆便可将可调式平面桁架两两连接而成一个整体——支架装置,可承受预应力模板传来的水平荷载减小预应力板的跨度,提高预应力板的刚度,从而预应力板可采用较薄的板,省料、通用性强,预应力板置于支架装置上平面其两端分别绕过上左右滚筒而与张拉调整机构连接,通过张拉调整机构的张拉作用可使预应力板产生预应力,采用滚筒,可改变方向,减少摩擦,满足张拉和放张的需要。
上述的左、右下弦杆端连接板上分别装有下左滚筒、下右滚筒,张拉调整机构中有张拉螺栓,分别连接在张拉螺栓两端的两钢丝绳的另一端分别绕过下左、右滚筒而连接在预应力板上(参见图2),通过调节张拉螺栓即可使预应力模板产生预应力。
上述的下左、右弦杆端连接板上分别装有U型张拉支座,张拉调整机构中有与U型张拉支座配装的U型张拉支承杆,数个连接卡和联接件两两扣接而成的张拉链一端连接在预应力模板上而另一端连接在U型张拉支承杆上(参见图2、图6),根据需要可减少或增加连接卡和联接件的数量而后进行张拉使预应力模板产生预应力。
上述的每榀可调式平面桁架中的两半榀桁架的拼装处的上弦杆、下弦杆上的相对应位置上有互相嵌合的数个或数十个摩擦齿(参见图1、图2),调节两半榀桁架上摩擦齿相互嵌合的位置便可调节每榀平面桁架的跨度以满足建筑施工的需要。
上述的每榀可调式平面桁架中的两半榀桁架可调拼装处的上弦杆截面形状为“┌”形,上弦杆其它部分截面形状为“T”形(参见图3、图4),可调拼装处上弦杆截面采用“┌”形便于调整,其它部分采用“T”形,可使预应力模板与桁架间有足够的搭接长度,不漏浆。
上述的预应力板的两端上有预应力模板缠绕式夹具,其上有可与张拉调整机构连接的联接卡(参见图7)。可通过联接卡与张拉调整机构连接。
上述的预应力板的两端上有局部重叠后含钢筋的预应力模板端内S形夹具,其上有可与张拉调整机构连接的联接卡(参见图8)。
上述的每榀可调式平面桁架中的两半榀桁架拼装处的上弦杆、下弦杆间有紧固装置,紧固装置中有分别置于两半榀桁架的上下弦杆上的紧固件,紧固螺栓装在两紧固件上将两半榀桁架固定(参见图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熊际忠,未经熊际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389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