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前防护架无效
申请号: | 93242467.8 | 申请日: | 1993-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68765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杨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鸿飞;刘廷惠;鲁长海 |
主分类号: | B60R19/44 | 分类号: | B60R19/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前部的防护架装置,属运输类的车辆附件。
目前,我国各种车辆迅速递增,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度上升,车辆间的接触碰撞更是频繁发生。特别是小型汽车撞入大车尾部的事故,对小型汽车产生严重危害,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现有厂家生产的车辆,其前部都没有设计有效的防护装置,这样就容易造成重大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护架装置,使车辆在首尾碰撞时,降低车辆损伤,减少人员伤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车辆前部安装防护框架1,防护框架1上设有减振器2。当发生车辆间首尾碰撞时,两车首先通过减振器2接触,当碰撞力强烈时,再引起防护框架1的变形。这样,可以大大地缓冲和吸收碰撞时的能量,不但减小了车辆的损坏程度,而且可以有效地保证人员的安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侧视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减振器示意图(右半部为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附图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防护框架,2.减振器,3.T型联接螺杆,4.液压式(或蜂窝式)弹簧,5.丁晴橡胶,6.安装支架,7.车厢体,8.保险杠。
防护框架1可采用φ32×2.5mm无缝钢管或40×40×2mm的方形管焊接而成。
如图3、4所示,减振器2由两块丁晴橡胶5制成外壳,内设液压式(蜂窝式)弹簧4。该弹簧架在T型联接螺杆3上。T型联接杆3的一端为平板,用以承托液压式弹簧4。另一端为细螺杆,用以与车体前部的保险杠8固定在一起。(见附图2)。
减振器2的两块丁晴橡胶5抱夹在防护框架1上(见附图1)。利用T型联接螺杆3贯串插入防护支架1(如附图3、4)和两块丁晴橡胶5,从而把减振器2和防护支架1固定联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支架6与车底前桥固定联接,并把T型联接螺杆 紧固在保险杠8上(见附图2),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与车厢体7紧密地固定在一起。
在车前部安装好本实用新型后,如发生汽车追尾或其它物体碰撞车头时,首先接触减振器2。此时,减振器2内的液压弹簧和丁晴橡胶5首先被压缩,缓冲冲力。当碰撞剧烈时,防护框架1以其自身刚体强度发生弹性变形,吸收能量,减缓冲力。
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冲力动能将全部或大部分被吸收,转化。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车辆及人员的安全。
随着国内车辆的不断增加和车速的不断提高,本实用新型应用价值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并为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鸿飞;刘廷惠;鲁长海,未经杨鸿飞;刘廷惠;鲁长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424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