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扳手无效
申请号: | 93246371.1 | 申请日: | 1993-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370Y | 公开(公告)日: | 1994-11-02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国;梁人杰;华红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武进县奔牛镇何家五金塑料厂 |
主分类号: | B25B13/08 | 分类号: | B25B13/08;B25B13/56 |
代理公司: | 华东工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骏鸣 |
地址: | 21001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扳手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五金工具器件,特别是一种组合扳手。
目前国内常用的呆扳手,其两头都具有尺寸规格不同的开口,每把呆扳手的每一开口尺寸固定,不需调整,它只能适用于一种尺寸规格的螺帽,需要拧紧或松开螺帽时,直接插入使用,呆扳手的各部分尺寸强度及硬度满足GB4393-84技术规范的要求,因此应用在专业化生产中,其生产效益较高。但这种呆扳手在使用中的缺陷是,一套规格齐全的扳手需要许多把呆扳手,不但体积大,重量也大,携带极为不便,而且在螺帽尺寸规格较多时,就需要不断更换呆扳手,给使用带来很多麻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呆扳手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单手灵活方便地变换各种尺寸规格扳手的组合扳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由尺寸规格不同的呆扳手连接构成,其特征是每把呆扳手具有厚度相同的前后两部分,前部的一端为扳手开口,另一端带有凸块,后部为“工”字型,在“工”字型的四个台阶上分别开有连接孔,前后部分的连接是:使前部的凸块端与后部的一端交错重叠,构成一整体;每两个扳手是首尾重叠相接,并通过连接块、铆钉以及前后扳手上的连接孔使前一扳手的尾部与后一扳手的中部活动连接,且使前一扳手上的凸块正好插入后一扳手的开口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合扳手从整体上形成了一个闭环,每把扳手的尺寸规格不相同,使用时,需要哪一种尺寸的扳手,只要通过活动连接块将所需扳手的头部转至前端露出开口即可使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呆扳手相比其显著的优点有以下几点:①组合扳手由于是多把扳手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它的体积较小,一般来说,在扳手规格的数量相同情况下,可以节省原材料20%以上,总体积也可减少30%以上;②由于上述组合扳手的结构特点,使得该组合扳手在使用时只需用单手就可灵活自如地变换各种规格尺寸的扳手,克服了现有呆扳手在使用中的繁琐程序,生产效率显著提高;③由于组合扳手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因此携带和操作都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组合扳手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组合扳手中单个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示意图。
下面根据附图以ZMC-01型六把扳手构成的组合扳手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见图1和图2,ZMC-01型组合扳手是由六把尺寸规格不同的扳手组成。见图3和图4,每个扳手都由前后两个部分交错且部分叠加而成,前后部的厚度均为6.5mm。前部的一端有不同尺寸的开口1,六把扳手的开口尺寸分别为(mm):6、7、8、9、10、11,自小到大每一扳手的开口外形分别采用半径为(mm):8、8.5、9、10、11、12和11、10、9、8、6、4的对应两种圆弧光滑地过渡连接,这样它可以使扳手头部的强度更好。前部的另一端有一用于插入与其相连的另一扳头开口部分的凸块2,每一扳手的凸块尺寸应与其相连接的另一扳手的开口尺寸相匹配。扳手的后部为“工”字型,其高度为32mm,“工”字型两端形成的凹槽尺寸为宽95mm,深7mm,在“工”字型的四个台阶上,分别开有φ3.2mm的连接孔3。扳手前后部分的连接是将前部的凸块端2与“工”字型后部的一端交错重叠。加工时,扳手均采用45号钢一次铸造而成。再参见图1和图2,每两把扳手的连接均是通过一个矩形连接块4来实现,它放置于每把扳手的中部重叠的“工”字型凹槽和另一把扳手的尾部“工”字型凹槽内,其大小与所放置的凹槽尺寸相匹配,在连接块4的两端与凹槽上“工”字型台阶的连接孔2的对应位置处也开有通孔,安装时由两个铆钉5分别将前一扳手的中部与连接块4的一端以及后一扳手尾部与连接块4的另一端活动连接,连接块4的材料为45号钢,加工方法也是采用铸造,铆钉5的直径为3mm,其材料选用安装后能保证整个组合扳手的扭矩达到GB4393-84规定的扭矩的铝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武进县奔牛镇何家五金塑料厂,未经南京理工大学;武进县奔牛镇何家五金塑料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463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