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102126.2 | 申请日: | 1994-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41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8-09 |
发明(设计)人: | 李起相;金城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起相;金城子 |
主分类号: | B41K5/00 | 分类号: | B41K5/00;B65C11/02;G09F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申贤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刷 分离 标签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其中,标签附着在一例如带状的基底纸上,以便在它上面印刷字符,然后,将标签从纸卷分离下来,贴附到商品、货物等的上面。
在普通的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中,印刷器装在从手把延伸的印刷臂的导引部分。
通过手工操作手把向下移动印刷臂和印刷器,以便将字符印到置于板件上的标签上。
但是,在普通的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中,存在这样的缺点,即印刷标签的压下力是根据紧手把的力的大小而变化的,因此,印刷质量也随之变化。
考虑到上述的缺点,曾提出过一种固定压力印刷装置,其中,手把是通过一压缩弹簧而与印刷臂分开地设立的。在这种固定压力印刷装置中,采用一种可转动地置于上述把手前面的上墨机构,以便于印刷器的印字面相接触。在此情况下,如果使用人操动把手,压缩弹簧就受压缩,从而使印刷臂向下移动。如果压缩力大于上墨机构中弹簧的回弹力,印刷器就推动上墨机构,从而在位于一板件上的标签上进行印刷。
因此,不管夹持手把的力的大小如何,都是通过弹簧的回弹而有规则地进行印刷的。
但是,按照上面所述的固定压力印刷装置,由于在印刷中要使用压缩弹簧的回弹力,所以随着印刷数目的增加印刷力会逐渐加重,结果导致印刷质量逐渐变差。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的缺点。于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在该装置中,能按固定压力顺利地进行标签印刷,而且印刷质量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在该装置中,印好的标签很容易从基底纸分离开,并同时可准确地取出。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它包含:一个置于基板与盖板之间的双重纸卷,一个用来调节该双重纸卷的进料速度和位置的手把,一块位于基板下部的标签压板;一个位于手把之另一侧的印刷臂;装在该印刷臂前部的印刷器,用来给该印刷器的印字面上墨的上墨机构;一个装在印刷器下侧用来驱动一块传送来自双重卷纸的双重纸的板件的转子;和一块装在该转子下面用来将标签从双重纸分离的下盖。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将会对本发明的上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了解,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印刷和分离标签的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印刷的分离标签的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印刷器的驱动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图3的垂直剖面图;
图5是图3的横剖面图;
图6和图6-1是抽出标签操作的侧视图,为清楚起见,图中作了局部剖切;
图7和图7-1是说明印刷操作的侧视图,为清楚起见,图中作了局部剖切;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器的操作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一标签细节的透视图;
图10是装在驱动转子中的弹性体的侧视图;和
图11是说明驱动转子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如图1和2所示,在带有夹紧杆(即上杆)(2)的基板(1)上装有轴(3)和主轴(4);
通过压缩弹簧(6)弹性地安装一个手把(即下杆)(5)。在基板(1)的对面有一块盖板(7)。在该盖板(7)的轴(8)上套上一个卷纸承接轮(9)。带有叉臂(12)的印刷臂(11)从手把(5)伸出。
一个带有圆弧形孔(14)和长形孔(15)的活动件(13)可转动地安装在基板(1)和盖板(7)上,以使之通过印刷臂(11)的中央部分。
标签加压部件(16)的导向件(17)插入圆弧形孔(14)内。板件(18)的轴(19)可转动地插入活动件(13)的长形孔(15)内,而板件(18)则套在置于基板(1)上的主轴(4)上。带有进给销(22)的转子(21)可转动地装在主轴(4)上。转子(21)的一侧设有掣子槽(23),在其另一侧设有齿轮状凹座(24)。另外,在其一端部设置带有弹性部分(26)的弹性体(25),在其另一端部设置带有弹性转子部分(28)的转轮(27)。连杆(29)(30)与弹性体(25)的一侧连接,并与基板(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起相;金城子,未经李起相;金城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21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X射线管
- 下一篇:一种中药芳香吸入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