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触屏按钮调整机构无效
申请号: | 94103449.6 | 申请日: | 1994-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50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12 |
发明(设计)人: | C·L·贝丝;B·T·沃特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1/06 | 分类号: | G06K11/06;G06F3/03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巍,程天正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按钮 调整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根据用户触摸包含在一台显示器中的触屏上的位置而调整一个感测区的触屏装置。
在本技术中,触屏是众所周知的,其中,用户通过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触摸一个触屏而将一种所要求的动作传达给一台计算机。计算机系统在触屏上显示代表按钮的图形。用户通过在一个显示的按钮感测区中触摸触屏而与计算机系统对话,所显示的按钮感测区便是触屏上计算机系统与该按钮相关联的区域。计算机系统检测用户的触摸,将触摸位置映射到一个特定的按钮上,并根据用户通过触摸所选择的按钮执行适当的功能。
触屏的优点在于它们能够在应用中消除对键盘或其它输入设备的需求,在这些应用中,独立的输入设备可能是不方便的、昂贵的或者是易遭破坏的。此外,有了触屏,用户不会被迫在一处读取指令而在另一处(诸如在一个键盘上)寻找要按的键。取而代之的是,用户读取的指令及触摸的按钮是在同一邻域中的。这种指令与按钮的紧密邻接对于用户来说更方便与快捷,并减少了不正确的键选择的可能性。
但是,触屏存在着以下问题,触屏上的铵钮是二维的,并且这些按钮虽然在视觉上是互相区分开的而在物理上则不是互相区分开的。因此,虽然传统的键盘的用户能够感觉出一个手指偏离他所想按的键的边缘而到达他所不想按的一个相邻的键上,但触屏的用户却感觉不出一个手指偏离一个铵钮的边缘。这些问题由于触屏具有厚度这一事实而变得更为严重,由于按钮是投影到触屏的背面上的,而用户却是从其前面触摸的。这一屏面厚度加上视差影响,导致不同的用户在潜在的不同位置上觉察同一个按钮。例如,站在触屏右侧的一位身材高大的用户将倾向于觉察按钮是在其实际位置的右上方,因此他们倾向于触摸该按钮的感测区的右上方。相似地,站在触屏左侧的身材较矮的用户将倾向于觉察按钮是在实际按钮位置的左下方,因而将倾向于在按钮的感测区的左下方触摸该按钮。
这些问题的累积影响导致用户无法肯定他们是否触摸了他们意想中的按钮,尤其是当按钮小而密集时。反之,在传统的键盘上,由于键是三维的、按键时键向下移动并且各键是有触感地与相邻的键分离的,所以用户有理由相信他们已按下了意想中的键。
现有技术的触屏试图通过在大于所要求的面积上显示按钮或者利用大于所要求的与按钮相关联的按钮感测区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两种解决方法都严重地限制了显示的按钮在触屏上的密度与朝向。
由于上述原因,便产生了对保证高密度显示的按钮的同时允许从各种不同视角观察触屏的用户精确地选择按钮的触屏的需求。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的触屏。
另一个目的是允许触屏装置采用高密度显示的按钮并精确地选择这些按钮。
另一个目的是允许从所有视角观察触屏的用户在触屏装置上精确地选择按钮。
上述的及其它的目的是通过根据用户上一次触摸按钮的位置来动态地调整一个触屏按钮的感测区的朝向而由计算机系统实现的。
将用户正在使用的应用中的一个初始按钮或按钮系列配置成感测用户正在触摸的位置。这些初始按钮称作调整按钮。其余的按钮(非调整按钮)的按钮感测区是从这些初始触摸位置校正的。例如,如果用户倾向于按在调整按钮的右上方,则将其余的按钮的按钮感测区校正到右上方。如果采用多个调整按钮,则采用触摸位置的平均值来校正非调整按钮的按钮感测区。
调整按钮不限于应用开始时。任何显示按钮的屏幕都能用于为以后的非调整按钮校正或者重新校正按钮感测区。这便允许用户在使用应用时即使改变他们对触屏的视野或视角也能得到较高的精确性。
图1示出出现在触屏中的视差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不同的视角使不同用户在不同的位置上觉察按钮;
图2示出一种现有技术的触屏按钮及感测区;
图3示出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优选实施例触屏的用户,在本例中该触屏示出为一入场券音乐台;
图4a与4b示出优选实施例的座位选择实例,它允许在屏幕上有高密度的按钮;
图5示出优选实施例的计算机系统的方框图;
图6a、6b、6c、6d与6e示出优选实施例的按钮表、因子表及调整因子,以及它们相对于按钮感测区的关系;以及
图7、8与9示出说明优选实施例的操作的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未经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34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羟基苯甲醛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光学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