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03474.7 | 申请日: | 199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17A | 公开(公告)日: | 1995-10-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令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令玉 |
主分类号: | C12N1/02 | 分类号: | C12N1/02;C12N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滕一斌 |
地址: | 10003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分离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尤其是一种微生物生理生态研究,自然生态研究,遗传工程研究,生命科学研究,医学药物研究,土壤肥料研究与应用,杀虫、灭菌剂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不可缺少的新方法。
众所周知,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往往是多个种群组成的复杂共生体系。因此,分离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是微生物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来看,分离方法的每一次进步,常常导致微生物学的重大进展,也标志着其它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上一个世纪中,柯赫学派发明的培养皿琼脂平板法为微生物的分离技术奠定了扎实基础,它平息了微生物学发展早期常因分离不纯而将微生物误认为是多形态的观点。从而为开创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在方法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至今它作为微生物分离的基础技术,仍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菌种的筛选、鉴定、育种、计数及各种生物测定等工作中。
利用现有分离技术分离出来的微生物种类,目前已达到非常可观的程度,但这和无处不存在的微生物世界相比,可以说仍不过是九牛一毛之微。这说明了现有分离技术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点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无论在科学实验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有着及其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纯培养意味着从自然界中只将特定的微生物分离出来,在人工培养基中培殖。它是在去除了自然界中存在的其它微生物和大多数有关物质的单纯条件下进行的增殖,即这不是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增殖。不少人认为,以纯培养情况下得到的各种知识为基础,是不可能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的。这种作法导致了微生物生理和微生物生态两个研究领域长期被分隔的局面。目前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二个不同的角度进行:1.试验如何尽量在自然条件下使微生物增殖;2.探索在普通的纯培养中,加入什么样的新条件便可大大接近自然条件。虽然国内外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迄今为止在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方面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保持该分离出的微生物与原野型微生物比较不发生或少发生变异,又能准确、迅速地分离培养出目的纯种微生物,简便易行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一种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目的微生物的自然物质,置于适当的灭菌容器中用无菌水或相应的培养液浸提,然后将浸提液适量置于特定波长,特定强度的电场条件下,分离培养出目的微生物。
例1.被分离含目的微生物样品:土壤加入无菌水在电场条件下分离出具有固氮能力的粪产碱菌。
例2.被分离含目的微生物样品:风化煤矸石粉,加入无菌水分离出具有分解煤和石油等复杂有机质的煤矸石风化菌。
例3.被分离含目的微生物的样品:风化磷矿石粉,用无菌水浸提在特定电场下分离出含无机磷分解微生物。
例4.被分离含目的微生物的样品:风化钾矿石粉,用无菌水加蔗糖浸提在特定电场条件下分离出无机钾分解微生物。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被分离出的目的微生物能保持原野生型的活性,变异程度小。
2.分离速度快,而且纯度高。
3.简便易行,成本低。
4.应用广泛。
5.可获得常规方法得不到的多种微生物。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取将要分离的含目的微生物的样品(土壤,风化矿物质,自然界有机物残体及各种生物制品等)适量,置于适当容积的容器中,加入相当的培养液或无菌水,浸泡一定时间,取其上清液适量,置于灭菌的非金属容器中。在容器的对称边各加一个电极,在常温(一般5~36℃)下,加入相应浓度和强度的电场即可分离出目的微生物纯种。
实施例1:
1.取耕层土壤适量,置于适当容积的容器中,按照每克鲜土壤30~80毫升水的比例加入无菌水,并充分搅匀,静止放在5~36℃条件下6~24小时。
2.取上清液适量,置入灭菌非金属容器中,按每10~100ml加入0.1~0.5克葡萄糖或蔗糖。
3.在容器两对称边加入两个电极,然后开启电源(选用波长为0.1um~1.0um的信号发生器),供给40~100um波长和电场强度为20~80mv的电场连续2~10小时(见附图1)。
4.在保持电场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从两极板中间用适当取液器或自流出的液体,即为含固氮菌-粪产碱菌的液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令玉,未经张令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34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海水获得淡水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速效口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