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径可变型滚筒及其传送机装置、移载装置和移载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04369.X | 申请日: | 199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2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14 |
发明(设计)人: | 松田裕;志水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G23/04 | 分类号: | B65G2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民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径 变型 滚筒 及其 传送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进行搬运物移送的移载装置,它包括:外径可变型滚筒;将该外径可变型滚筒安装于轴部,用马达驱动将物品搬运的传送机装置;采用上述外径可变型滚筒的传送机装置和配置于该传送机装置周边上的其他诸如皮带传送机、链条传送机或辊轮传送机等的传送机装置。
在采用压缩空气等流体使外径尺寸变化的外径可变型滚筒(或滚子等)中,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420/1991号和第259841~259843/1991号所公开的滚筒(或滚子),它们通过将压缩空气供给固定在回转轴上的圆筒状弹性体加压室(包括多个加压室组合)使上述圆筒状弹性体膨胀,而使外径发生变化。
此外,在进行从一台传送机到另一台传送机的物品移送的移载装置中,是通过采用空气压力和油压缸体等传动装置进行的。
但是,上述以往的外径可变型滚筒都是通过供给圆筒状弹性体内的流体的压力使圆筒状弹性体膨胀,而使圆筒状弹性体的外径尺寸发生变化的。
通常,在工厂集中管理时所供压缩空气的压力处于从约44.1×104Pa到83.3×104Pa的范围中,由于压力幅值大,其结果,压力偏差变得很大,且不稳定。
上述以往的外径可变型滚筒在圆筒状弹性体膨胀时的外径尺寸和通常状态下外径尺寸的变化率大的情况下(即膨胀率大的情况),例如,圆筒状弹性体即使为象橡胶构件那样柔软的弹性体,若伴有超过50%弹性变形的膨胀率那样重复二百万次以上的膨胀、收缩,由张力引起的疲劳损坏的可能性极高。此外,要廉价获得能适应这类疲劳损坏的弹性材料极为困难。
由于搬运物品的重负荷,在使用诸如约53.9×104Pa以上的高压压缩空气的高压流体时,在上述以往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圆筒状弹性体膨胀时,圆周方向上的张力变得极大。采用橡胶构件等弹性体材料其结构和耐疲劳次数受到制约,能适应上述那样大的张力情况下,使用极为困难。
此外,上述以往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外径尺寸相对圆筒状弹性体内压而发生变化。因此,为将膨胀时的外径尺寸做成一定,有必要高精度地控制供给流体的压力。其结果,外径可变型滚筒的结构变得复杂之外,还需要昂贵的高性能的压力传感器和压力控制装置。此外,由于搬运物品的底面形状是各种各样的,也有锐角状突起的金属构件。这类金属构件的锐角状突起若与由橡胶构件制成的圆筒状弹性体直接接触,它在短期内损坏的可能性很大。
采用缸体传动的移载装置结构复杂,成本也高,移换动作需要较长的时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价格低廉的装置。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断面线S1-S1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将压缩空气供给图1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状态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3断面线S2-S2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构成图1所示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密封部件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构成图1所示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密封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构成图1所示外径可变型滚筒的滑动件的正视图;
图8是构成图1所示外径可变型滚筒的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9为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移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移载装置正视图;
图11是采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另一个移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断面线S3-S3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是构成图12所示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滑动件正视图;
图15是构成图12所示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滑动件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的剖视图。
以下,根据图1至图8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外径可变型滚筒100进行说明。在图1和图2中,管子1由金属构件或环氧树脂或FRP(玻璃纤维强化塑料)树脂构件等硬质构件构成。此外,在管子子1的侧面还设有多个通孔12,在本实施例中,以90°为间隔设置有四个通孔12。
管子1是通过数控车床将金属管连续加工而成,或是将上述树脂构件以注塑成型等方法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43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性油墨组合物
- 下一篇:含碳-碳不饱和键均三嗪类阻燃型单体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