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用的淀粉衍生物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04560.9 | 申请日: | 1994-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60A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山;邱恩义;邱恩忠;李金玲;劳淑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春山;邱恩义;邱恩忠 |
主分类号: | C08L3/00 | 分类号: | C08L3/00 |
代理公司: | 轻工业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家蔚 |
地址: | 130051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降解 塑料制品 淀粉 衍生物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现代生物工程领域淀粉加工成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用淀粉衍生物。
近年来,围绕着解决塑料制品的环境污染和地膜公害(所谓的地膜用后的善后处理造成的弊端)问题,国内外已研制出利用紫外线光分解的“光解塑料”。这种光解塑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受环境条件制约性强。因此不易推广。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采用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用的淀粉衍生物,该淀粉衍生物不仅能与合成聚合物混合,而且可用作填料,增量剂或加强剂,还可通过化学键成为这类聚合物的整体部分。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将玉米淀粉经化学处理使淀粉交联、酯化和接枝同时进行,最终制得用于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用的淀粉衍生物。
本发明的主要成份为:以淀粉重量为100%计:
氢氧化钠占淀粉的10%~25%
乙酸占淀粉的10%~15%
聚丙稀酸酯占淀粉的5%~8%
丙酮占淀粉的2%
硫酸占淀粉的0.5%
乙醇占淀粉的0.5%
本发明的技术指标为:
外观:纯白色,粉状
细度:-120目
比重:1.6克/cm3
粗纤维:0.1%
灰份:0.1%
水份:2%
附图为本发明工艺流程图:
图中:DF为玉米淀粉,HO为水,A、B、C、D、E、F。助剂A为氢氧化钠,助剂B为乙酸,助剂C为聚丙稀酸酯,助剂D为丙酮,助剂E为硫酸,助剂F为乙醇。1为反应罐,2为过滤器一,3为滤液1号罐,4为衍生物一,5为中和罐,6为过滤器二,7为滤液2号罐,8为衍生物二,9为滤液2处理罐,10为过滤器三,11为滤液3号罐,12为衍生物三,13为气流烘干器,14为旋涡除尘器,15为成品淀粉衍生物。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生产工艺流程:
1、DF加HO调和;
2、分别按A、B、C、D、E、F顺序以次按工艺条件加入流程1中,并搅拌均匀;
3、进入反应罐1中,在1中反应六小时,调整PH值在8.4~11间;
4、将1中反应液输送2中过滤,滤液3返回DF加HO中,沉淀物为淀粉衍生物-4;
5、将4送入5进行HO中和,淀粉衍生物与水比例为1∶2,滴入2%盐酸起中和反应一分钟,此时PH值为4.5;
6、将中和后的液体送6中过滤,滤液送7中,经9处理后返回DF加HO中,沉淀物为淀粉衍生物二8,并在8中加入水进行水洗;
7、将水洗后的淀粉衍生物二输送至10中进行过滤,滤液经11返回DF加HO中,沉淀物为淀粉衍生物三12;
8、将淀粉衍生物三送到13中进行气流烘干;
9、烘干后的淀粉衍生物三送到14中进行旋涡除尘;
10、除尘处理后的淀粉衍生物为生物降解塑料淀粉衍生物制品
本发明的工艺温度为45℃~50℃,反应罐中PH值为8.4~11,中和反应罐中PH值为4.5。
本发明生产的玉米淀粉衍生物,可制成含淀粉量不同的各种用途的塑料母料,用这种塑料母料不仅可以生产可控生物降解塑料地膜,还可以生产各种规格的降解塑料制品,如包装袋、食品袋、手提袋、垃圾袋、育苗杯、餐具、桌布、罐、桶、软管等。由于生物降解。因而可改善环境污染和消除公害、有利于人民健康,本发明性能理化指标均达到和部分优于现有塑料制品。
本发明实施例;在45℃中进行:
1、取淀粉200公斤,加水300公斤调和均匀;
2、加入24公斤氢氧化钠,20公斤乙酸,12公斤聚丙稀酸酯,4公斤丙酮,1公斤硫酸,最后加入1公斤乙醇,加入助剂时需不断搅拌PH值为10;
3、在反应罐1中反应六小时;
4、反应液经2中过滤,滤液存放并返回淀粉加水处再用;
5、淀粉衍生物在5中加400公斤水,并滴入4公斤盐酸进行中和,中和时间1分钟,PH值为4.5;
6、中和后的液体送6再次过滤,滤液入7经9中加2公斤石灰处理后再返回淀粉加水处再用,淀粉衍生物二送至8中,加入400公斤进行水洗处理;
7、将水洗后的淀粉衍生物二送至10中再次过滤。滤液经11返回淀粉加水处再用。淀粉衍生物三送至13中进行气流烘干;
8、烘干后的约200公斤淀粉衍生物送至14中进行除尘处理;
9、经过除尘处理后便可打包封装,制得约200公斤±5公斤的生物降解塑料淀粉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春山;邱恩义;邱恩忠,未经李春山;邱恩义;邱恩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45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