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轮摩托车用制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104642.7 | 申请日: | 1994-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81C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10 |
发明(设计)人: | 岩下调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L3/02 | 分类号: | B62L3/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礼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轮 摩托车 制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轮摩托车制动装置,制动卡钳设有夹压与车轮一起回转的制动盘的摩擦垫片以及将摩擦垫片朝制动盘推压的活塞,产生驱动上述活塞的制动油压的主油缸与上述制动卡钳设为一体。
二轮摩托车用制动装置通过特开昭61-115788号公报已经公知。
但是,一体地设在制动卡钳上的主油缸通过制动缆索与制动操纵件连接,由于上述以往的二轮摩托车用制动装置的制动缆索从主油缸延伸到车体后方与制动操纵件连接,所以存在该制动缆索与前叉等发生干涉从而操纵困难、需要使制动缆索急剧弯曲因而引起操作变重等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主油缸与制动卡钳设为一体的二轮摩托车用制动装置中的从主油缸延伸到制动操纵件的制动缆索的设置进行改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二轮摩托车用制动装置,制动卡钳包括夹压与车轮一起回转的制动盘的摩擦垫片以及将该摩擦垫片朝制动盘推压的活塞,在所说制动卡钳上一体地设有产生驱动上述活塞的制动油压的主油缸;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油缸相对于车体呈基本水平地配置,将设有推压主油缸中活塞的推压部的制动臂由配置在上述主油缸的活塞上方的枢轴摆动自如地枢支着,同时,使得与延伸到主油缸的下方的制动臂的下端连接着的制动缆索在车轴的下方从制动臂向车体水平方向前方伸出,伸至前叉的前方,并以大曲率半径绕向上方再与制动操纵件连接。
附图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涉及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二轮摩托车的整体侧面图;
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3方向向视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面图;
图5是图2的5-5线剖面图;
图6是涉及到本发明第2实施例、与上述图3相对应的图;
图7是图6的7-7线向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5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如图1所示,小型摩托车型的二轮摩托车V在车体1的前端设有前叉2,转向手把3设在该前叉2的上端,前轮Wf被轴支在上端。
由图2-图5可知,前轮Wf回转自如地支承在设在前叉2下端的车轴4上,制动盘与前轮Wf设为一体。焊接在前叉2上的上下一对安装托架6、7上通过螺栓8、9固定有板状的卡钳支持托架10。
与主油缸成一体的制动卡钳C的卡钳体11设有夹持制动盘5的相对着的夹持臂12。支承卡钳体11,使其在与车轴4平行的方向移动自如,穿设在卡钳体11上的导孔111与穿设在支承于卡钳体11上的橡胶制导向部件16上的导孔161滑动自如地与设于夹钳支持托架9上的两根带销螺栓13、14嵌合。导孔111、161的开口端被用于保护带销螺栓13、14滑动面的防尘罩15、16覆盖。
卡钳体11及夹持臂12间的两根挂钩销17、18上滑动自如地支承着一对衬板21、22,其分别设有可与制动盘5的两侧面接触的摩擦垫片19、20。滑动自如地与形成在卡钳体11上的缸23配合的活塞24对着一方的衬板21的背面,可与其接触。
制动卡钳C的卡钳体11上一体地设有主油缸M。主油缸M设有从车体后方朝车体前方穿设的缸25。滑动自如地嵌合在缸25中的活塞26的前端与该缸25的底部之间形成的油室27通过油路28和上述制动卡钳C的缸23的油室29连通。活塞26被缩设在油室27中的回复弹簧30朝车体后方赋势,其后退限度通过与活塞26成一体的挡板31和设于缸25的开口端的开口弹性挡圈32的接触而定。活塞26的后端和缸25的开口端之间设有防尘罩33。
制动卡钳C的卡钳体11上凹设有上面开放的贮槽34,其位于上述主油缸M的上方。在主油缸M的活塞26上装有初级皮碗35和次级皮碗36,贮槽34的底部与上述初级皮碗35前方的油室27通过初级孔37连通,另外,贮槽34底部与初级皮碗35和次级皮碗36之间通过次级孔38连通。在贮槽34的上部设有隔膜39及隔膜板40,它们的上部由装卸自如的帽41关闭着。
在制动卡钳C的卡钳体11的后端回转自如地支承着延伸在车体左右方向的枢轴42,在枢轴42的一端,朝下方延伸的杆43的上端用开口弹性挡圈44固定于其上,该杆43下端对着上述活塞26的后端。朝下方延伸的制动臂45的上端用螺栓46固定在枢轴42的另一端,通过回复弹簧47,使上述杆43的下端朝离开活塞26后端的方向被赋势。上述杆43构成本发明的推压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46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