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增强热固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05659.7 | 申请日: | 1994-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99A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29 |
发明(设计)人: | 何天白;周文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K19/38 | 分类号: | C09K19/38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长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桂珍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致型 液晶 聚合物 增强 热固性 聚酰亚胺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是关于液晶聚合物增强的热固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增强效果取决于所用的增强纤维的种类和所采取的制造技术。绝大部分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所用的增强纤维,在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之前就以纤维形状存在,并且在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中仍保持着固态纤维形状。属于这一类的有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芳纶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
还有一部分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其增强纤维是在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这一类的有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增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当热致型液晶聚合物与其它聚合物的共混物进行熔融加工时,在一定条件下,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可以在其它聚合物中形成微米数量级的直径,且按一定方向取向排列的微纤,从而起到增强效果。这类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在加工过程中形成微纤从而增强热塑性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已有若干报道。采用这种办法制备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增强的热固性聚合物复合材料,未见报道。美国专利4,728,698发明的方法可以用于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增强的热固性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但是该专利没有具体实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增强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得到的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增强的热固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中,存在着按一定方向取向的热致型液晶聚合物的微纤,其直径一般小于10微米。这些微纤是在所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中形成的。
本发明所适用的一种典型的热固性聚酰亚胺是具有下列结构的降冰片烯封端的聚酰亚胺:
其中n为大于零的数,R1为氢或低级烷基,R2和R3可以是芳香族基团,也可以是脂肪族基团,还可以是同时含有芳香族和脂肪族基团。
本发明所适用的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其各向同性转变温度高于上述热固性聚酰亚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其液晶转变温度范围与上述的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固化交联反应温度范围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这类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具有下列结构:
n、m、o、p为大于零的数。
本发明是将热致型液晶聚合物与热固性聚酰亚胺的混合物,其中热致型液晶聚合物的重量百分数为1%至80%,经挤出机挤出。挤出温度范围是220℃~360℃。挤出机的温度或是分段可控的,或是不分段但是可调节的。将挤出物在挤出模口附近进行牵伸。通过调节牵伸重量使拉伸比最高可达到50。经牵伸得到的单丝,长度可达几十厘米,直径最小为0.1-0.2毫米。
将上述单丝或是按长度方向排列放入模具内,或是将其切短无规地放入模具内,在220℃~360℃的温度范围里,1.5-10MPa的压力下,放置若干小时,使其中的热固性聚酰亚胺完全固化,得到热致型液晶聚合物增强的热固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上述热固性聚酰亚胺的固化交联,可以是热固化交联,也可以是在固化剂存在下的化学固化交联。
一般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其它助剂,比如阻燃剂,脱模剂,防老剂,固化反应促进剂和固化反应抑制剂等,也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将具有下列结构的热致型液晶聚合物,
(n、m、o、p为大于零的数)
分别与上述结构的降冰片烯封端的热固性聚酰亚胺,经高速搅拌混合。其中热致型液晶聚合物的重量分数为10%。将混合物放入挤出机中,当温度升至310℃时挤出,得到条状挤出物。
实施例2
将具有下列结构的热致型液晶聚合物
(n、m、o、p为大于零的数)
与上述结构的降冰片烯封端的热固性聚酰亚胺,经高速搅拌混合,其中热致型液晶聚合物的重量分数为80%,放入挤出机中。当温度升至325℃时,恒温5分钟后,在25S-1剪切速率下挤出,得到条状挤出物。
实施例3
将实施例2中的共混物,其中热致型液晶聚合物的重量分数为20%,放入挤出机中。升温到310℃时,再降温至305℃,在300 S-1的剪切速率下挤出。将挤出物在离挤出模口2厘米处悬挂重物进行牵伸,得到单丝。把得到的单丝于自由状态下,在280℃下恒温9.5小时。然后测定单丝纵向的抗张强度和抗张模量。测试条件是试样的长度为4厘米,加载速度为5毫米/分钟。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56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汉语语音识别系统的拼音校正法
- 下一篇:磁性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