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免维护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94106225.2 | 申请日: | 1994-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83A | 公开(公告)日: | 1995-1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海运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12;H01M4/14;H01M4/68;H01M2/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环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小雷 |
地址: | 450007 河南省郑州市伊***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维护 蓄电池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特别是一种汽车等用蓄电池。
现有的蓄电池由于其设计本身固有的缺陷,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例如常规蓄电池要经常测电解液比重,补加电解液和蒸馏水,调整电解液比重,而且这样经常维护也只能用1-2年。普通蓄电池均属开口型结构,电解液容易溢出,只能正放,不能倒放或侧放,溢出的电解质、酸雾会腐蚀设备,特别在通讯设备上使用问题会更加严重。汽车蓄电池一般采用还原铅极板,很容易托膏、污染空气。常规蓄电池中的一组板栅的出气电位低,只有2.15伏,所以会产生并溢出氢气,须采用开口设计。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密封免维护蓄电池。
本发明的蓄电池包括密封外壳、装于外壳内的由交替设置的正、负极板构成的板栅、将所述正、负极板分别连在一起的两个连接条、分别与所述连接条的一端连接的极柱、所述正负极板间的纤维层和电解液。
本发明的蓄电池中的板栅由铅钙合金制成,优选的含钙重量为0.04-0.14%,所述含量若更高,则成本高(因钙贵),导电率下降,若更少则机械强度下降,但都可实现本发明目的。这样的一组板栅的出气电位(又称过电位)可达2.4伏,这样,则不产生气体,使蓄电池的设计产生了突破,能采用密封结构,而且提高了一般还原铅极板的机械强度。本发明的蓄电池不需维护,即不需向蓄电池中补充电解液和蒸馏水,也不会有酸雾(因电解液一般为硫酸)逸出而腐蚀其周围的设备。该蓄电池可以任意放置,包括可以倒置。而且该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延长。
本发明的蓄电池中的纤维优选用玻璃纤维,特别是10-50μ的超细纤维。更进一步优选用混有憎水性纤维如丙纶纤维的复合纤维,所述憎水性纤维的优选重量含量为2-8%,这种复合纤维有吸水性,正、负极均有气体交换孔,使其达到吸收化合,而且能增加纤维隔层中的气体扩散通道。
本发明的蓄电池中的板栅上可涂有与常规蓄电池中的一样的铅膏,但优选在所述铅膏中添加稀土元素,以提高铅膏利用率和提高蓄电池能量。我们还令人惊奇地发现,在所述铅膏中添加聚四氟乙烯(优选0.1-0.5%(重量)),可以提高极板的强度、避免脱粉、龟裂现象,大大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蓄电池寿命可达10年。
所述蓄电池的外壳可采用ABS塑料制成,采用全密封结构。另外为了保险起见,在蓄电池中还可设有单向安全阀,以在大电流充电或过充情况下,产生的过量气体通过安全阀排出,而后安全阀自行关闭,保持蓄电池在正常状态下的全密封。
本发明的蓄电池内可为负压,优选压力低于300mmHg柱。
所述蓄电池可采用常规的电解液如硫酸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蓄电池的外形示意图,表示蓄电池的密封外壳和外壳上的极柱。
图2表示蓄电池外壳上的密封板。
图3是本发明的蓄电池内的一组板栅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表示负极板,2表示正极板,3表示纤维,4表示连接条,5表示极柱,6表示密封外壳,7表示外壳上极柱,8表示密封板。
实施例
按附图1、2和3所示结构制备本发明的蓄电池。
所制得的蓄电池包括一个ABS塑料制成的密封外壳[6],装于外壳内的六组板栅,每组板栅由交替设置的若干个正极板[2]、负极板[1]构成,所述正、负极板分别由两个连接条[4,4']连在一起,所述每个联接条一端连有一极柱[5,5'],所述正极板[2]和正极板[1]之间装有纤维[3],纤维内有电解液,六组板栅装入外壳[6]内后,使外壳密封,并使蓄电池内保持负压(压力可为300mmHg柱)。所述板栅由铅钙合金制成,含钙重量0.06%;所述纤维为含5%(重)丙纶纤维的玻璃纤维,直径为10-50μ;板栅上涂覆的铅膏中含0.3%(重)的聚四氟乙烯。按上述方案制得的蓄电池的出气电位达2.4伏以上,使用寿命达10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海运,未经张海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62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