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桩的施工方法及其专用设备无效
申请号: | 94106434.4 | 申请日: | 199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67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生;张国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梁 |
主分类号: | E02D5/34 | 分类号: | E02D5/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施工 方法 及其 专用设备 | ||
1、一种桩的施工方法,其步骤包括在地基中形成桩身孔,在形成桩身孔的过程中将桩身孔孔壁周围土体向下进行挤压形成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向桩身孔、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注入桩体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是沿桩身孔轴线的斜向向下方向对桩身孔孔壁周围土体进行挤压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是沿桩身孔轴线的平行方向对桩身孔孔壁周围土体向下进行挤压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沿桩身孔轴线的斜向向上方向对桩身孔孔壁的选定位置第一规定区域内的土体挤压形成构成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的第一腔,然后再沿桩身孔轴线的斜向向下方向对桩身孔孔壁的上述选定位置第二规定区域内的土体挤压形成构成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的第二腔,上述第一腔和第二腔共同构成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沿桩身孔轴线的斜向向上力向对桩身孔孔壁的选定位置第一规定区域内的土体挤压形成构成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的第一腔,与此同时沿桩身孔轴线的斜向向下方向对桩身孔孔壁的上述选定位置第二规定区域内的土体挤压形成构成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的第二腔,上述第一腔和第二腔共同构成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仅仅是通过沿桩身孔轴线的斜向向下方向对桩身孔孔壁的选定位置规定区域内的土体进行挤压而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在桩身孔孔壁的选定位置规定区域内的周围土体中形成水平孔穴,接着从该孔穴处将位丁该孔穴下方的桩身孔孔壁周围土体沿桩身孔轴线平行方向向下挤压从而构成桩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
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桩身孔是通过挤压土体而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桩身孔是通过掘土形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桩身孔是通过挤压土体和掘土的组合方式形成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掘土包括钻土、喷射流体冲刷土体、用抓斗取土、用铲取土。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桩身孔通过以动力方式将沉管或挤土锤头设于地基中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是在借助桩身孔成形器向下成孔时形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是在借助桩身成器提出过程中形成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桩身孔、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的过程中进行桩体材料的注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借助桩身孔成形器形成桩身孔之后一边提升该桩身孔成形器一边向也内注入高塌落度混凝土至接近桩身孔孔口位置,最后插入钢筋笼。
1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桩体材料一部分是在形成桩身孔,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的过程中注入,另一部分是在上述过程之后注入,桩身孔通过浆液来护壁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是通过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成形装置来形成的,在该装置向土体挤压时利用动力使其整体向下位移。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护壁浆液为水泥浆,它是在借助桩身孔成形器形成桩身孔之后一边提升桩身孔成形器一边注入桩身孔内的,直至桩身孔中不塌孔的位置,这时提出桩身孔成形器,之后将补浆管插入桩身孔底部,同时投入粒料,接着通过补浆管以高压方式从补浆管底部开口压入水泥浆直至浆整个桩孔灌满。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桩身孔、分支孔和/或承力盘槽孔并将桩身孔成形器提出后向其内注入桩体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梁,未经张国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643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