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气除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07463.3 | 申请日: | 1994-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42C | 公开(公告)日: | 1999-02-03 |
发明(设计)人: | 鲍晓军;赵由才;魏伟胜;王贤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油大学;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3/10 | 分类号: | C10L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迎春,王连发 |
地址: | 102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 方法 | ||
一种燃气除硫方法,适用于含硫燃气及含硫天然气的除硫过程。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低硫天然气开采,研究开发适宜的高效、无害、无二次污染的低硫天然气的除硫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已有的天然气除硫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醇胺吸收-Claus法和铁碱法,蒽醌等直接氧化法。这些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点,如Claus法只适用于大规模含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的除硫过程,工艺复杂、流程长,投资大,操作条件苛刻,并且尾气含硫浓度高,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直接氧化法虽然能适用于低硫天然气的脱硫制硫,但工艺复杂,副反应多,也不利于硫的回收,工艺效益差。日本于1983年5月16日公开的申请号为昭58-81439的专利申请披露了一种采用在由氧化锡(SnO2)或氧化钒(V2O5)所组成的载体上担上杂多酸或杂多酸盐为特征的催化剂。这种氧化催化剂主要功能是用来解决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与被处理的污染空气中的硫接触产生催化剂中毒的问题。它是将杂多酸采用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将杂多酸负载在由氧化锡(SnO2)或氧化钒(V2O5)所组成的载体上,工艺相对比较复杂,也无法实现气体中硫的回收。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已有的天然气除硫方法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除硫效果好、方法简单、投资少、操作容易、并可有效利用硫资源的天然气除硫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燃气除硫方法,包括采用含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用钨、钼、钒酸盐与磷、硅、砷及锗酸盐所形成的杂多酸及与相应的钒化合物形成的杂多酸作除硫剂,其特征在于:a.除硫过程是将除硫剂杂多酸制成杂多酸溶液,将含硫天然气通入杂多酸溶液中,燃气中的硫化氢与杂多酸反应分别生成单质硫和杂多兰,单质硫沉淀分离;b.将除硫反应后生成的杂多兰用氧化再生剂还原再生为杂多酸,再用于除硫过程。
还原杂多兰的氧化再生剂可以是FeCl3、Cl2、最好是NO2。
本发明的燃气除硫方法,除硫剂采用我国的丰产元素制成,制备工艺简单,除硫效果好,除硫方法操作容易,设备投资少,而且除硫反应物可直接分离制备出硫磺,除硫剂还可还原再生循环使用,经济效益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用杂多酸溶液吸收H,S的实验装置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方法中反应沉淀物及纯硫磺的DSC图
图3为本发明的方法中反应沉淀物及纯硫磺的TGA图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燃气除硫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燃气除硫方法,包括采用含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用钨、钼、钒酸盐与磷、硅、砷及锗酸酸所形成的杂多酸及与相应的钒化合物形成的杂多酸作除硫剂,其特征在于:a.除硫过程是将除硫剂杂多酸制成杂多酸溶液,将含硫天然气通入杂多酸溶液中,燃气中的硫化氢与杂多酸反应分别生成单质硫和杂多兰,单质硫沉淀分离;b.将除硫反应后生成的杂多兰用氧化再生剂还原再生为杂多酸,再用于除硫过程。还原杂多兰的氧化再生剂可以是FeCl3、Cl2、最好是NO2。1杂多酸的制备
(1)以钼酸钠和磷酸钠、硅酸钠及砷酸钠为原料配制成溶液,经酸化反应后即得本反应所需的杂多酸。生成的杂多酸溶液均呈黄色,不经分离即可用于H2S的吸收。由于钨酸极易沉淀,不能用这种方法制备钨杂多酸。
(2)以钨酸钠和钼酸钠以及磷、硅和砷酸盐为原料配制成相应的混合溶液。加入浓盐酸至6kmol.m-3以上,用乙醚萃取,有机相蒸去乙醚所得的粉沫或稠状物用水-乙醇结晶,即可获得多种杂多酸。
本发明所使用的杂多酸可以从市场上直接获得。2使用杂多酸的除硫过程
将杂多酸制成溶液,将含硫燃气通入杂多酸溶液中,燃气中的硫化氢与杂多酸反应生成单质硫而沉淀分离。
燃气的除硫的实验
用十二钨钼杂多酸对燃气中的H2S的吸收实验。
实验条件:采用四级单泡吸收,溶液酸度0.1Kmol.m-3H2SO4,燃气流速0.44Lmin-1,杂多酸浓度0.00115Kmol.m-3,实验过程均采用内径为0.4cm的玻璃管导入燃气,浸入溶液的深度为9cm,不搅拌,气流以单气泡形式自下而上提升与杂多酸溶液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油大学;同济大学,未经石油大学;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74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