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β-1,3-葡聚糖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08278.4 | 申请日: | 1994-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41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15 |
发明(设计)人: | 钟江幸洋;汤谷章;中对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谭明胜,王景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聚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生产β-1,3-葡聚糖的方法和微生物。
可以由属于产碱菌或土壤杆菌的微生物生产β-1,3-葡聚糖。一种上述葡聚糖产物(curdlan)是已知的[New Food Industry 20,49(1978),美国专利3,754,925等]。
典型的所述微生物是粪产碱菌myxogenes变种(Agricultural Biological Chemistry30,196(1966),等)。此外,已从该微生物得到了各种突变体,已报导的这些突变体包括尿嘧啶需要型菌株NTK-u(IFO 13140)和非尿嘧啶需要型自发突变体,即:ATCC 31749和ATCC 31750(美国专利4,355,106)。
在这些文献中,未公开该微生物的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carboxykinase)(该酶催化将草酰乙酸转化成磷酸烯醇丙酮酸的反应)的活性。
在IFO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5,57-75(1991)和List of Cultures 9th ed.(1992)(两者均由Institute for Fermentation,Osaka(IFO)出版)中,粪产碱菌myxogenes变种10C3(IFO 13714)经分类分析,鉴定为Agrobacterium Sp.biovar I。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生产β-1,3-葡聚糖的方法和微生物。
通过下列描述,该目的和其它目的以及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专业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本发明的发明人想要得到一种具有工业化优点的,以高产率和高效率生产β-1,3-葡聚糖的方法。作为其研究结果,本发明人已发现:用化学诱变剂处理粪产碱菌myxogenes变种10C3K得到的突变菌株是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活性缺乏的,并且不能在含有以琥珀酸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还发现用该突变菌株生产β-1,3-葡聚糖的方法具有高生产力和高产率。
因此,本发明涉及以高生产力和高产率生产β-1,3-葡聚糖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
1).一种属于土壤杆菌属的微生物,它能生产β-1,3-葡聚糖并且是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活性缺乏或缺陷的;
2).根据上述1)的微生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磷酸烯醇丙酮酸活性为其亲本菌株的0%到约50%的突变体;
3).根据上述1)的微生物,其中,所述微生物属于土壤杆菌属,并能生产β-1,3-葡聚糖,但不能在含有琥珀酸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
4).根据上述1)的微生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Agrobacteriumsp.biovar I;
5).根据上述4)的微生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Agrobacteriumsp.biovar I GA-27(FERM BP-4350);
6).根据上述4)的微生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Agrobacteriumsp.biovar I GA-33(FERM BP-4351);
7).一种生产β-1,3-葡聚糖的方法,包括在养基中培养1)的微生物以便生产β-1,3-葡聚糖,然后回收生产的β-1,3-葡聚糖;
8).根据上述7)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是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活性为其亲本菌株的0%到约50%的突变体;
9).根据上述7)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属于土壤杆菌属并能生产β-1,3-葡聚糖,但不能在含琥珀酸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
10).根据上述7)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是Agrobacteriumsp.biovar I;
11).根据上述10)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是Agrobacteriumsp.biovar I GA-27(FERM BP-4350);
12).根据上述10)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是Agrobacteriumsp.biovar I GA-33(FERM BP-4351);
13).根据上述7)的方法,其中所述β-1,3-葡聚糖是curdlan;
14).根据上述7)的方法,其中所述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和
15).根据上述7)的方法,其中所述微生物是在有氧条件下培养的。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属于土壤杆菌属的微生物包括属于旧属名为产碱菌属的所有微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82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