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雾化供氧机无效
申请号: | 94110450.8 | 申请日: | 1994-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03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8-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一平 |
主分类号: | A61L9/00 | 分类号: | A61L9/00;A61L9/14;A61L9/22;A61L9/0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3 山东省济南市历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雾化 供氧 | ||
本发明属于卫生保健产品。它涉及制氧、负氧离子发生、水分子离解等技术领域。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类健康是基于人体内两种相反能量,阴和阳的平衡,健康状况除细菌、病毒等外界影响因素外,主要是人的体质问题,决定体质的根本因素是氧,但目前国内外氧气一般上用于临床医疗上,尚未用于保健。例如用高压氧舱治疗因脑缺氧因起的中毒症状,高纯度氧气用於危重病人的急救和治疗。同时,目前的制氧机械多为大型制氧机,氧气用高压钢瓶储藏备用,其缺点是运输不便、安全性差、劳动强度大等。现有报道的小型制氧机如CN87206076U、CN87200721U、CN86207720U等,也是一种单一的供氧装置,必须与鼻塞等其他医疗器械配套使用,使用起来不够方便,难以为非危重病人所接受。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生产一种集医疗急救、调节人体阴阳、增强人体体质,使用方便,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多功能保健医疗产品。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一种雾化供氧机来实现的。这种雾化供氧机由增氧装置、离子生成装置、蓄水盒组成。增氧装置采用化学和电化学方法制氧,即在一个制氧容器中加入专用添加剂,并加入适量的水,其生成的氧气通过导管输入离子生成装置。离子生成装置包括高能振子、高能振子密封罩、电子控制板、多种微量元素供给装置、电源、鼓风器及无水断电控制装置组成。蓄水盒底部与离子生成装置连通,高能振子、无水断电控制装置及多种微量元素装置均浸于水中。电子控制板、鼓风器、变压器等置于机器下部,通过隔板与水隔离。
这种雾化供氧机的增氧装置可产生浓度为99.5%的高纯氧,进入离子生成装置的雾化室。在雾化室内加水通电后,高频率高能振子振荡,将水溶液中的水分子离解、激发产生含丰富负氧离子的雾化气体。激发后的水分子与天然矿物质发生急剧碰撞,该天然矿物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部份被离解随雾化气体一起进入雾化室。产生含一定单质氧、大量负氧离子、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雾化气体通过离子生成装置的喷雾口喷出。该气体具有消毒、防暑降温、促进人体代谢、预防流感、健身祛病、美容护肤、净化烟尘、芳香居室等作用。整机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稳定可靠性好,适宜在家庭、宾馆、医院、疗养场所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 为雾化供氧机外观示意图。
图2 为雾化供氧机全剖视图。
图3 为图1的A-A剖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雾化供氧机增氧装置1外壳由透明塑料制成,里面加入添加剂和适量的水,为了净化所生成的氧气,增氧装置上方设置净化装置2,使氧气先通入其中的净水中,再通过导管3进入离子生成装置4。整个离子生成装置的外壳由ABS塑料制成,储水盒8外壳由透明塑料制成,其中的水通过橡胶垫圈16进入离子生成装置中,高能振子5固定于振子托板13上,高能振子下面包有橡胶密封罩12,以防振子内的水渗到外面去。高能振子为圆盘状,非晶材料制成高能振子上方的隔板上镶嵌环状的天然矿物质材料,做为多种微量元素提供装置14。离子生成装置一侧设有无水断电控制装置10,此装置的磁性浮子浸于水中,一旦无水时即可切断电路,电子控制板6停止工作,以便保护高能振子不受损坏。离子生成装置并设有电源指示灯15为了增加其医疗和保健性能,可在离子生成装置的水中再加入其他植物素或放入其他添加剂袋11。并在离子生成装置的底部设置鼓风器7,将高能振子产生的雾气和氧气通过喷口9向外喷出。电子控制板6、鼓风器7、电源开关板18、变压器17均设置于离子生成装置的下部即振子托板13以下。本实施例的储水盒为两个,底部通过橡胶垫圈16与离子生成装置连通,而高能振子5,天然矿物质材料14、其他添加剂袋11及其无水断电控制装置10都浸没于隔板以上的水中。使用时,先取下储水盒,装满水放回原处,接通电源。本实施例设有强、弱两个开关,按下弱开关,指示灯亮,喷口有弱雾喷出,再按下强开关,则有强雾喷出。再取下增氧装置,注入水和专用添加剂,放回原处,接好管路,氧气随雾气一起喷出。本实施例机器形状上下底面为正六边形,∮220,高215,重量约2kg,其离子生成雾化速度为250ml/n;增氧量为400ml/min;雾化气中负氧离子浓度为6500-16500个/cm3;消耗功率35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一平,未经李一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04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