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医用固体污染物焚烧炉无效
申请号: | 94110723.X | 申请日: | 1994-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55A | 公开(公告)日: | 1995-05-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恩生;刘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恩生 |
主分类号: | F23G5/00 | 分类号: | F23G5/00 |
代理公司: | 山东专利法律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建成 |
地址: | 25001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用 固体 污染物 焚烧 | ||
本发明涉及专用炉的改造,确切地讲是一种主要用于焚烧手术切除物、小动物尸体及其它固体污染物的炉子。
常见的医用固体污染物焚烧炉,包括单燃烧室、双燃烧室和三燃烧室等几种形式。其中,由中国专利局于1993年12月1日公开的一种“医用废弃物焚烧炉”(专利申请号为9223736.9)展示了如下结构形式:“包括带有第一、第二、第三燃烧室,各燃烧室间用分流器相连通,并有集尘器、燃烧器、风机等的一种医用废弃物焚烧炉,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燃烧室的上方设有带物料投入口的集存室通过漏料篦和第一燃烧室相通。第二燃烧室在第一燃烧室的下方,在第一燃烧室的两侧,设有螺旋分流器通向第二燃烧室。”该结构的优点是:燃烧温度高,废弃物燃尽率高,焚烧时间短等。但其不足点在于废弃物在集存室中堆放中难免会产生腐败气体。当打开投放口继续放置废弃物时,将出现腐败气体的外溢。该结构的另一不足点是集存室与第一燃烧室间炉篦的形状不尽合理,不利于废弃物在燃烧过程中向第一燃烧室中的自然坠落。
本发明是申请人对其前一专利技术的改进,其目的首先在于进一步消除医用固体污染物的污染,其次在于进一步改善燃烧条件,获得节能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医用固体污染物焚烧炉,包括集存室、第一燃烧室、第二燃烧室、第三燃烧室,燃烧器和引风集尘装置,其特征是:集存室的顶部设置污物投入口,并以翻板式封门封闭其下端,以上盖封闭其上端。在集存室的侧壁上设置可调节风量的进风管和通往燃烧室的有害气体的排气管。在第三燃烧室的中部有一烟气电净化装置。烟气电净化装置可以用一组电热元件和多孔性材料制成。
为了使医用固体污染物在焚烧炉燃烧过程中顺利由集存室向第一燃烧室自然坠落,在本发明中,位于集存室与第一燃烧室之间的炉篦采用向上凸起的弧形面;组成炉篦的每一单体均具有刃口。炉篦单体横截面的刃口角度以选择40°-60°为宜。
为了改善炉膛内烟气向炉门的冲击的状况,本发明在第一燃烧室的炉门处设有烟气扩散室,在烟气扩散室的两侧、第一燃烧室的侧壁上设有通向第二燃烧室的垂直烟道。
为了进一步改善燃烧效果,本发明在第一燃烧室相对两侧的内壁上各设置了一只位置相互错开的燃烧器。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介绍本发明的结构特点和实施细节。
说明书附图1是本发明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2是附图1的B-B视图;
说明书附图3是附图1的C-C视图;
说明书附图4是附图1的A向视图。
在上述附图中1-投料口,2-集存室,3-炉篦,4-第一燃烧室,5-垂直烟道,6-烟气扩散室,7-炉篦,8-排灰口,9-第二燃烧室,10-炉篦,11-可调出灰闸板,12-烟气吸引管,13-吸引式集尘罐,14-烟尘过滤板,15-引风管,16-第三燃烧室,17-螺旋分流器,18-烟气电净化装置,19-过滤板,20-喷射管,21-烟囱,22-防风罩,23-电器控制箱,24-送风管,25-鼓风机,26-输油管,27-供油装置,28-燃烧器,29-引风机,30-升降机构,31-翻板式风门,32-排气管,33-进风管,34-耐火炉衬,35-外壳,36-观察窗,37-炉门,38-窥视孔,39-炉门,40-上盖。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炉体由金属制外壳35和耐火炉衬34构成。炉体内的工作空间包括集存室2、位于集存室2下方的第一燃烧室4、位于集存室2后方(以炉门所在位置为前)的第三燃烧室16和位于第一、第三燃烧室下方的第二燃烧室9。由图3可知,集存室2的上方设有投料口1。投料口1采用双层封闭的形式,即下端以翻板式风门31封闭,上端以上盖40封闭。上盖40的开启与关闭可由升降机构30完成。集存室2的侧壁上部设有与第二燃烧室9相通的排气管32,侧壁下部设有带有风量调节装置的进风管33。集存室2底部的炉篦3用耐热材料(如耐热铸铁)制成。炉篦3整体呈向上凸起的弧形面,每一单体(炉条)均有向上的刃口。刃口的夹角可在40°-60°间选择。该结构的特点是在保证炉篦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废弃物受热后的自落性能,即:工作过程中废弃物在弧形炉篦刃口上受热部分燃烧,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被刃口切割成小块并落入第一燃烧室9中实施进一步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恩生,未经刘恩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07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锁螺帽
- 下一篇:电缆联接堵塞剂及其配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