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高价阳离子的铋系铜酸盐高温超导体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11744.8 | 申请日: | 199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29C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言荣;杨邦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12/00 | 分类号: | H01B1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4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价 阳离子 铋系铜酸盐 高温 超导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高温超导材料领域。
铋系铜酸盐高温超导体(BiSrCaCuO)是目前铜酸盐超导体中最重要的三大体系之一。自从1987年日本Maeda发现这种超导体以来,已探明它含有三个超导相:即Tc=20K的Bi2Sr2Ca0Cu1Oy的2201相、Tc=85K的Bi2Sr2Ca1Cu2Oy的2212相、Tc=110K的Bi2Sr2Ca3Cu3Oy的2223相。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强磁场、大电流下的应用,总希望得到以2223相为主甚至单相的2223相高温超导体,但2223相的晶体结构稳定性差,易分解成2212相和2201相,使晶体中常常是三相或二相共存。所以围绕制成铋(Bi)系2223相超导体在寻找掺入离子、调整配比和选择工艺条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1988年Sunshine首先发现Bi系超导体中掺入铅(Pb)离子能大大促进2223相的生成,使其2223相的含量达80%,但因铅(Pb)及铅的化合物有剧毒,高温烧结过程中Pb蒸汽的毒性将严重恶化工作环境;1989年日本株式会社山田等人研究过少量Al2O3的掺入对Bi系超导相的作用;1990年Y.Xin发现掺入少量钒(V)、铌(Nb)离子也能促进2223相的生长,其含量仅为40%,虽无毒性,但效果比掺铅(Pb)差多了;1991年白培光发现掺入锑(Sb)离子也能使2223相的含量增至50%,但工艺条件稳定性差,不易重复;1992年本发明者研究了掺入钒(V)、铌(Nb)、钽(Ta)三种阳离子对Bi系超导体中2223相生成的影响,使2223相的含量近80%,但工艺仍不够稳定,虽无毒性,其效果仍不及掺Pb离子。
鉴于Bi系高温超导材料中掺入上述几种阳离子的优缺点,本发明的任务是要寻找一类离子,当掺入Bi系超导体时,即能促进Bi2-xMxSr2Ca2Cu3Oy中的2223高温相的生成,并使其含量与掺铅Pb离子时相似达80%以上,而又无毒性,且要求制备方法稳定,安全可靠,工艺重复性好。
本发明中的Bi2-xMxSr2Ca2Cu3Oy中M采用元素周期表中高于3价的金属阳离子,比如钒(V5+)、铌(Nb5+)、钽(Ta5+)、钛(Ti4+)、锆(Zr4+)、铬(Cr6+)、钼(Mo6+)、钨(W6+)、硅(Si5+)、锑(sb5+)等中的一种掺杂Bi系超导体来制备高温相(2223相)材料,究竟掺哪种离子,可根据对超导体力学性能的要求不同来选择掺入的金属阳离子;并调整掺入金属阳离子的配比x=0.1~0.6;再加上采用高于该试样熔点5~10℃热冲击和低于熔点10~15℃的烧结温度的工艺处理方法来实现的。
具体制备方法为:
1.配料:将制备Bi系铜酸盐超导体的分析纯原料与高于3价阳离子中的一种阳离子按配比:Bi2-xMxSr2Ca2Cu3Oy,其中M为上述高价阳离子中的一种,X=0.1~0.6,称量、研磨、混匀;
2.预烧结:将混匀料在750~820℃的空气中预烧结10~20小时,取出研磨,压成样片;
3.热冲击烧结:将样片在预烧结温度保温10~20分钟,缓慢升温至高于样片熔点5~10℃时保温2~5分钟后,降温至样片熔点保温5~10分钟,再在低于样片熔点10~15℃的烧结温度下恒温60~140小时;
4.在空气中淬火或自然退火。
制成含一种高价阳离子的Bi系铜酸盐高温相(即Tc=110K的2223相)超导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17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改善的数据装入的空间光调制器及其数据装入的方法
- 下一篇:研磨机